重庆大山里,还有一群留守女童踢球踢得这么好

13.04.2017  08:13

在大山里,有一支小小的足球队,这里没有专业教练,大部分成员是留守儿童。今年3月,石柱县三河镇女子足球队拿下重庆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女子U-13组)冠军,这已是两年内,这支“业余”队伍拿到的第三个市级足球比赛冠军。足球为她们打开了一扇窗,也让山里娃去到更大的赛场上驰骋。

挚爱的宝贝 穿上球鞋在山坡上踢球最快乐

4月的晴天,明晃晃的太阳晒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山坡上的一处土房前,身材瘦弱的马诗彤正独自练习颠球,皮球一次次腾空,俏皮的马尾在身后打着节拍,家门前这块一下雨就会积水的空地,是她练球的“秘密基地”。

墙角处简易的鞋架上,一双荧光绿的球鞋格外抢眼,而她脚上的黑色胶鞋,脚尖处有些泛白。

即将毕业的马诗彤是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每次出门她总会在鞋架旁迟疑一会儿,而那双鲜艳的球鞋她习惯等到有大比赛时才穿上。

屋内,裂了一条缝的墙面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写着:“马哲希大笨蛋。”今年8岁的马哲希是马诗彤的弟弟,姐弟俩这些年跟奶奶余耀梅相依为命,父母则在离家1700多公里的宁波打工挣钱。

“马诗彤出生才50天,她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直到她4岁才第一次回来。”余耀梅说,因为从小跟父母交流得少,马诗彤一直不爱说话,脾气还挺大,也很少会让着弟弟。

接触足球对马诗彤来说是一个偶然,出于好奇她加入了校女子足球队,没想到这个黑白相间的皮球,给她带来无尽的快乐。原本担心踢球会影响学习的余耀梅,欣喜地看到孩子在渐渐发生变化,“现在看到亲戚她会主动打招呼了,性格开朗了许多,还经常带同学回来玩。”

大多时候马诗彤仍然是冷静寡言的,遇到想买的东西,她习惯告诉奶奶,让奶奶找爸爸给她买。只有说起足球时,黝黑的小脸上才会多出一抹笑意,变得健谈起来:“起初踢球是觉得好耍,后来觉得跟小伙伴一起练球很快乐,我希望以后能当一名足球教练。”

大胆的设想 校长赊账在大山里建起足球队

马诗彤的家离三河镇小学有20多分钟的路程,她背着书包步子迈得飞快。操场里孩子们的嬉戏声,让这条附近店面多数关门大吉的街道变得热闹起来。

踏进校门,塑胶跑道和一个由人工草地铺成的足球场映入眼帘。校长孙晓鸣说,修建球场花了近50万元。对于一个乡镇小学来说,这无疑是“奢华”的。

2013年3月,学校建立女子足球队,在这支队伍里,留守儿童占到了六成。那时只有一块水泥地,学生从上面跑过,总是扬起飞尘,摔下去常常是皮开肉绽。看着辛苦练球的孩子们,孙晓鸣心里不是滋味,“你们好好练,我一定想办法给你们铺块草坪!”

孙晓鸣到石柱县体育局和教委“要钱”,东拼西凑可还是不够,他只好找工程队赊账,“球场2014年就修好了,钱是去年才还完。”

当过12年体育教师的孙晓鸣偶尔也会上场指导,来不及换下西装,他就抬起手示范接高球,“当初选择发展足球,就是因为足球没有门槛,不像篮球要看身高。山里的娃娃能吃苦,跑得快,容易出好苗子。”

下午3点05分,老师宣布下课,班上同学还在慢条斯理地整理书包,6年纪1班的张婕就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冲出教室。放学后的两小时,是风雨无阻的校队训练时间,也是她每天最期待的时刻。

张婕在操场边迅速褪去套在外面的长裤,小腿上是黑白分明的两截。一旁路过的同学打趣道“羞羞”,笑起来露出虎牙的她一溜烟儿已跑去跟队员们会合了。

这块7人制足球场上,全校各年龄组球队上百人同时训练,穿着五颜六色球服的学生们在球场上来回奔跑,仿佛一个个散落在操场上,随时可能碰撞在一起的彩色气球。

作为校队的大前锋,张婕最喜欢训练射门。一脚高球踢偏了,她吐了吐舌头掩面笑起来,再赶紧补射一球。一个多小时的训练,湿透的头发紧紧贴在她涨红的脸上,她不时用球衣领口擦拭着钻进下巴的汗水,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继续奋力地奔跑、射门。

山里娃的逆袭 从全县倒数到市里的冠军

“转身!要快!”球场边,教练魏小光的声音略微沙哑。这个搞田径出身的体育老师是女队的主教练,用他的话来讲,当上足球教练是被校长“赶鸭子上架”。

“我不懂足球,刚开始县体育局一周来训练2天,我就在一旁观察学习。自己上网查资料看视频,来熟悉这项运动。”魏小光面对的则是同样懵懵懂懂的十多个女孩,“在这之前,她们连足球都没见过,更别说看足球比赛。”

2014年,这个教练业余、球员基础薄弱的球队刚组建一年,首次参加县里的小学生女子组比赛,0比9,0比10,大比分落后输得很惨,毫不意外地位居全县倒数。那次以后,备受打击的教练和球员决心下次比赛不再那么丢人,每天放学后加练两小时,周末节假日全员无休便成了常态。

有一回小长假,天下起了大雨,孩子们在操场上打起了“水”球,好几个学生摔倒在水里,却没有一个放弃不练,这让一旁的魏小光颇为感慨,“刚建球队那会儿,她们摔了会哭,慢慢的即使疼到眼泪都在打转了,爬起来头一甩又继续练。”

在马诗彤、张婕的左右手肘内侧,有块硬币大小的地方颜色明显比周围肤色要浅。张婕轻轻摸了摸手肘,“这个地方容易挫伤,流血就擦一擦,不像肌肉拉伤还需要休息会儿。”

就是这群比别人付出时间更多,受伤也不落下训练的小队员们,短短一年就实现了逆袭,从县里踢进渝东南片区,最终在重庆校园足球联赛中,拿下她们市级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发光的足球梦 女童能走出大山踢上更大的舞台

第一次穿过大山到重庆主城打比赛时,马诗彤高兴得一次次跟邻座的小伙伴指向车窗外的高楼,既高兴又紧张,“从没跟强队比赛,也不知道我们会是什么水平。”让张婕震撼的则是比赛场地,在比学校操场大好几倍的球场上踢球,她的腿止不住微微发抖。

今年3月,2017年重庆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女子U13组的决赛场上,随着队员向宇馨右脚外脚背抽射打进一球,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以3∶1的比分击败对手,再次捧走一座沉甸甸的冠军奖杯。操场边的会议室里,几十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和奖牌几乎挤满了整面墙壁,而赛场上的好成绩带来了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

“今年毕业班的队员已有5名在主城的学校接受更专业的训练,还有3名队员也即将启程,到城里上学。”校长孙晓鸣凝视着孩子们赢回的奖杯笑得很灿烂。

对于走出大山,前不久在训练中手腕脱臼的刘丽萍忍不住担心又充满了期待,“害怕学习成绩和技术跟不上,只能比别人更努力,我希望有一天能踢进国家队。”

由于毕业班的主力队员大部分已经离校,训练场上更多的是低年级被选进队里的苗子。4年级的王琼踢球才一年,尽管每次集训跑步都让她感到枯燥,却一点儿也不妨碍足球带给她的快乐,“想出去打比赛,看看外面的世界,那里有比学校更大的操场,比这里还高的高楼。”

傍晚6时,衣服都能拧出水来的她们结束了训练,白天拥挤喧嚣的球场,终于渐渐安静下来,好几处被磨得起毛的球网在风中起舞,校门外还隐隐传来女孩们的郎朗笑声。

(华龙网 文/李袅 摄影/李文科)

原标题:你不知道……原来在重庆大山里还有一群留守女童踢球踢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