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英模榜”之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

15.04.2016  11:06
  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兴隆镇,距离县城70多公里。法庭辖区共有5个乡镇,其中4个为土家族乡,人口10万余人,幅员面积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近年来,第三人民法庭先后获得“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集体三等功”、“重庆市工人先锋号”、“市级青年文明号”、“首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特别贡献奖”、“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特别奖”、“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等殊荣,2016年3月,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全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

               青春励志:扎根基层坚守信仰的法治追梦人

  驻守在第三人民法庭的五名干警均是“80后”、“90后”的年青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庭长程政清进入法院第一站就是第三法庭,尽管曾有多次机会离开法庭,但是他都选择了坚守,在这里一干就是九年,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直到成为庭长,把自己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最基层的审判工作,“离不开这里的老百性,能用法律主持公道,用真情化解矛盾,这是我作为一个法律人的初衷,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在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法庭干警意识到,广大农村地区老百姓法治观念相对淡薄、使用法律维权能力较弱等问题仍然存在。法庭干警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构建以“司法公开平台、宣讲互动平台、法治体验平台”为支撑的宣传教育新模式,开展巡回普法、法制讲座、以案说法、青少年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近三年来,法庭共开展各类专题法制宣传活动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500余次,开展法庭公众开放日和青少年开放日20余次,300余位群众代表和200余名青少年学生走进法庭感知基层司法,接受法制教育。

               守护天平:忠诚履职敢于担当的正义捍卫者

  基层法庭的案件,没有什么惊天大案,多是一些处理家长里短的琐碎矛盾,但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牵动着当事人自身、家庭乃至社会的神经。近三年来,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1672件,人均办案557件,案件调解和撤诉率60%以上,审结的案件无一因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错误而被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引发“民转刑”等矛盾激化案件。同时,法庭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化解诉讼外矛盾纠纷800余件,切实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4年,第三人民法庭受理了辖区一起涉及40多户村民的农民粮补保管合同集团诉讼案件,矛盾一触即发,异常尖锐。为了让纠纷早日化解,法庭干警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到凌晨两点,仅用一天时间将40多件案件及时立案。立案后又火速赶往主城区寻找被告毛某下落,经多方努力查找,终于得知毛某住处,及时送达将传票等法律文书,并通知其出庭应诉。开庭当天,法官查明确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向被告讲明利害关系,通过连续近5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40多名原告拿到了被拖欠多年的粮食折现款,避免了群访群闹事件的发生。

              融情于法:满腔热血服务民生的群众贴心人

  法庭地处高寒边远大山区,全年霜冻期长达4个月,冬天大雪封山,广大群众出行较为困难。法庭辖区面积广,山路弯急坡陡,从法庭到辖区最远的云雾乡50多公里路,但开车一个来回得花4个多小时。很多乡村公路没有护栏,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山上还经常起大雾。冬天遇到下雪,道路结冰就更加危险。一次冬天下乡办案中,法官李明航和书记员王威到长安乡去巡回审理一起离婚纠纷。庭审结束已是晚上7点多。室外气温下降到零下5度,道路开始结冰,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米,几次出现警车险些侧翻的险情,一段不足10公里的公路,行驶了1个多小时,回到法庭已是晚上11点,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家人打电话报平安。“跑一趟山路,报一次平安”,这是法庭不成文的约定。

  六年时间里,法庭的警车行驶了20多万公里,跑坏了10多条轮胎。从海拔200余米的沟壑到2100多米的大山之巅,法庭干警的足迹踏遍5个乡镇40多个村200多个村民小组,覆盖辖区面积的90%以上。

              集思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司法实践者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纷繁复杂的挑战,青年法官们清醒认识到社会阅历浅和审判经验不足的短板,坚持理论素养和实务技能的同步提升,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立足审判实践和群众司法需求,法庭干警们集思广益,提出了“缩短距离、降低门槛,消除隔阂”的便民要求,构建符合山区特点的“立、审、调”一体化办理、无缝隙对接、低成本诉讼的工作机制,完善“分时段、分片区、分类型”的“三分制”巡回办案模式,总结“注重三环节、把握三时机、运用三策略、采取三方法、借助三力量”的“五个三”调解经验,建立“院庭联动、镇庭联动、站庭联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从细节体现态度,用真情获取信任,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优势。

  近三年来,在诉前得到化解辖区内500多件房屋买卖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助推旅游新城建设。为“空巢老人”上门提供法律服务50余次,联合乡镇党委政府等化解相关家庭矛盾纠纷30余件,辖区赡养纠纷案件大幅下降,近三年仅有一起赡养纠纷起诉到法庭。中央电视台专题介绍了法庭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经验做法。

              丹心护法:严于律己播撒阳光的法律代言人

  作为乡村法官,意味着奉献、清贫与寂寞,意味着远离物质的奢华与市井的喧嚣。法庭干警秉持公正之心、坚定廉洁之本、保有为民之情,做到了恪守司法廉洁,永葆法官本色。法庭干警坚持为民公正司法,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点赞,传递了司法正能量。

  2015年3月9日,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以“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为题,用组图的形式报道了第三人民法庭法官在九盘河上乘坐溜索下乡巡回办案的情况。“溜索法官”被网络报道后迅速走红,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热议,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国际版和香港凤凰周刊等100多家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和转载,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网友阅读数量超过百万次,转发、评论数量达5万余次,点赞数量达近万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到奉节以“溜索法官”为主题取景拍摄制作《中国道路与前景:海外学者看中国》专题片,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法治天下》栏目也专程来奉节拍摄,制作并播出了《溜索法官》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年终特刊《热词记录2015?改革》报道第三人民法庭法官通过绳索进入深山巡回办案的情况。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李碧影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关于重庆奉节县‘溜索法官’的报道,为了方便农民,法官溜索通过九盘河,到农民家门口开庭,方便了当事人,我看了非常感动。”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蓓在第三人民法庭调研后表示,法官扎根基层、勇担正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是当代法律人的榜样。

  2016年1月11日,第三人民法庭荣获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特别奖,法官代表受到市委书记孙政才等市领导的亲切接见。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