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又有才!重大女生发表的论文创重庆高校纪录
近日,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生孙小雯在高水平权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了题为“Diatoms silica an emerging biomaterial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硅藻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材料在能源转换和储存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达到8.2,创下重庆高校历史上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最高纪录。
创高校SCI论文最高纪录
△重庆大学沙区校区,孙小雯(中)和项目组的陈浩(左)、张燕(右)。
“其实写这个论文就是想吸引更多人关注。”12日下午,说起论文被权威期刊发表并创造重庆大学本科生SCI论文影响因子记录,孙小雯显得一脸的平静,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她并没有过多在意。
孙小雯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生,今年即将22岁的她来自山东东营。由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Diatoms silica an emerging biomaterial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中文名硅藻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材料在能源转换和储存的应用)》近日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
该期刊属于英国皇家化学协会(RSC),期刊影响因子高达8.2,创造重庆高校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最高纪录,国内也鲜有在该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的本科生。同时,论文还被录用为英国皇家化学协会RSC的英文专注《Diatom Nanotechnology》章节。
孙小雯介绍,该论文主要介绍了正在兴起的生物材料“硅藻”的微观特色结构,硅藻的“尸体”硅藻土拥有多孔结构,可成为高效的新能源材料。
入学就展现出过人创新意识
△孙小雯。
“其实最开始入学时,我对硅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一副黑框眼镜,还有些稚嫩的面庞,还有两个月即将毕业的孙小雯学生味十足,说起论文能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她表示这与自己从大一就参加的创新实践班是分不开的。
大一期间,孙小雯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新实践班,成为张育新教授科技文写作课的一名学生。当时报名参加该课程的学生多大110多人,孙小雯凭借突出的创新意识,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张教授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让我对科研产生了很大兴趣。”孙小雯说,大二时她顺利进入张育新教授的课题组,开始接触到真正实验,她也从此快开始接触到硅藻。
由于国内缺少关于硅藻的前沿研究,孙小雯只能在国际期刊上寻找相关英文期刊查看,大量的化学专业术语让她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字典查询。
“那段日子还是比较辛苦的。”孙小雯说,基础课几乎排满了白天大部分时间,她只能在下课后赶到实验室,回到寝室只能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放松一天的忙碌。
未来将继续科研之路
对于孙小雯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刊发,辅导员邵风雨表示,最初听到这个消息还是稍显意外,不过又觉得理所应当,“大一时她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创新意识,且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立的一面。”
孙小雯介绍,在研究硅藻一年多时间后,她对硅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老师讨论后决定议论文的形式进行介绍。
“真正痛苦是写作的时候。”孙小雯说,因为论文需要全英文写作,所以她会用小本密密麻麻记录下每个想法,再不断的修改和打磨;由于涉及学术,她会对每一个空格和标点进行反复推敲,而论文也从无到有渐渐丰满起来。
谈及将来的打算,孙小雯并表示她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拓展自己的能力,而她如今也已经顺利保送研究生至天津大学青年千人罗加严教授课题组,9月即将踏上她继续追求科研的道路。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傅柃畅 摄影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