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解读

15.08.2022  16:01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为便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知晓规划内容,对规划内容作出如下解读。


一、背景依据


妇女儿童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发展和妇女儿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促进妇女儿童发展、加强家庭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妇联牵头编制了《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


二、主要内容


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作为规划期内市委、市政府对妇女儿童事业和妇女儿童工作的安排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10年,自2021年至2030年。


(一)基本框架


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均分为发展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监测评估5个部分。发展基础概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分领域明确策略举措,设专栏部署重点工程、明确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主要从明确实施责任、强化规划衔接、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增强实施能力、加强宣传研究、鼓励广泛参与等方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监测评估主要从完善监测评估制度体系、开展妇女儿童发展统计监测、提升监测评估水平能力、加强监测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强化统计监测。


(二)主要目标


妇女发展规划》围绕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出了2021—2030年全市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聚焦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保护8个领域,提出47项主要量化指标。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低于2%、女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女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到100%等。


儿童发展规划》围绕儿童优先发展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2021—2030年全市儿童事业和儿童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聚焦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个领域,提出34项主要量化指标。如新生儿死亡率低于1.5‰、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超过60%、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医疗床位数超过3.17张、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数超过1.12名、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低于0.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93%、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5%以上、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以上、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到100%。


(三)重点任务


妇女发展规划》从8个领域提出了44项策略措施、8个重点工程、16个重点项目。提出要加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供给、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妇女参与经济活动权益、推进妇女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家庭政策服务体系、构建妇女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妇女法律保护体系。


儿童发展规划》从7个领域提出了44项策略措施、7个重点工程、17个重点项目。提出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多维立体保护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普惠型福利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两个规划注重回应“一老一小”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一是 关注拐卖妇女儿童问题,提出要完善集预防、打击、救助、安置、康复于一体的反拐工作机制,帮助被拐妇女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二是 注重关爱困难妇女儿童,对贫困、残疾、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各方面权利保障问题提出了针对措施,进一步织牢关爱保护网底。 三是 聚焦老龄化问题,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保障老年妇女养老需求。 四是 促进生育政策落实,提出完善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系列政策,包括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落实父母育儿假等举措。 五是 推动家庭建设,倡导夫妻共同承担照料老人、教育子女、料理家务等家庭责任,强化家长监护主体责任,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安全、适宜家庭环境。 六是 加强儿童安全保护,提出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暴力伤害,加强对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七是 注重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提出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

 


(责编:杨强  编辑: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