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人缘

10.03.2015  10:35

商泽群(重庆)

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是江苏无锡人,抗日战争时,随杭州籍的公公一起来到重庆。人们常说婆媳关系似天敌,但我们已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情同母女。

婆婆在解放碑的红旗棉布商店工作了近三十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附近的人很多都认识她。她是店里花布组的业务组长,她带领小组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她本人也年年被评为单位的先进、红旗标兵和市里的三八红旗手,商店员工开玩笑地对她说“哎,李老师,你不退休的话,我们永远也当不成先进”。当时四川日报曾报道过婆婆,还邀请婆婆去介绍经验。

婆婆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等我起床时,婆婆已做好了大部分家务。婆婆善于精打细算,她有一本详细的家庭收支账,她说如不好好计划,吃了上顿没下顿。婆婆做事勤快,干净利索,家务活基本上由她一人包揽,即使生病,也会强忍病痛,做好家务。她总把好吃的留给儿女,自己却吃剩菜剩饭。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常嘱咐我:“哪里拿的东西,一定放回那里,否则下次就找不到了。

凡跟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喜欢和尊敬她。每年过节,大哥二哥的很多同学,都会来探望她,有些还亲热地叫她妈妈。因为小时候,大哥二哥的同学来家里玩,婆婆总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他们,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让他们备感温暖。她跟街坊邻居也相处融洽。我家住在六楼,婆婆总是一大早到一楼取自家牛奶时,挨家挨户帮邻居把牛奶放在门口;做清洁时,总是把一楼到七楼的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些老邻居尽管搬走了二三十年,仍常常来看望她。

我常常诧异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婆婆,为什么懂得那么多做人的道理。原来婆婆的妈妈是当地的大家闺秀,婆婆小时候虽然读书不多,但明显是受了妈妈的言传身教。她常告诉我:“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要我说话前三思而行。每次我和老公吵架,她总是劝我“要多想他的好处,别想他的坏处,你就能释怀了。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她会每隔一段时间,把平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写在信纸上寄给女儿,传递她对孙女的关爱。有时,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和碰撞,但她从不会告诉她儿子。她说:“你们在一起是一辈子的事,妈妈是临时的,你们好我才能开心和快乐。

婆婆今年88岁高龄了,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她坚持搬回家一个人住。而且她知道我们工作忙,每个星期还亲自下厨,叫我们回家吃饭。她总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有两次在大街上,她都被不认识的老婆婆叫住,她们激动地对婆婆说:“我认识你,你曾经为我做过被面和内衣,你对人真是太好了。”尽管婆婆已退休三十年,容颜改变,但仍有人记得她,这是对婆婆工作乃至这个人最好的认可。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