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救援记
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9月18日8时至19日6时,城口县东安镇累计降雨量超124毫米。短时间内的强降雨,致使该镇一度大部分区域停电、通讯中断,联系外界的道路和乡道全部中断,几成“孤岛”。
▲赶回东安镇的党员干部,正在通过险峻的转转石危险路段。受访者供图
19日早上,离镇休假的三十多名干部主动集合赶往东安。在跋山涉水,穿越悬崖、塌方路段后,有近20名干部成功赶回镇内,参与抢险,组织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徒步20多公里,干部集体赶回镇上抢险
李万华是镇党群办工作人员,爱好摄影。整个回镇救援过程中,他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19日凌晨,李万华手机就不停地响起提示音:雨下大了,路断了,停电了……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随后,群里的信息稀疏起来——通讯也断了。
凌晨,镇党委、政府号召所有干部返回镇里。离镇休中秋假的三十多名干部集中在高观镇一个叫渭河的地方,因塌方再也无法前进。大家决定弃车,绕道步行。
在省道301青龙峡一个叫转转石的地方,公路沿山壁塌方,长度达20多米。要回镇上,这是唯一的道路。镇长贺书逊与大家商量后,想了个办法,他们找老乡要来一根大拇指粗的绳索,一头系在树上,一头系在干部腰上,紧贴石壁通过险要处,再把人一个个拉上未遭破坏的公路。
“河水在脚下哗哗响,一不小心掉下去肯定就没活路了,还是蛮紧张的。”李万华说,但想到多过去一个,镇上的群众就多一分支援力量,大家都咬着牙走了过去,“总之无论如何也要回到东安。”
又走了近20公里,下午四点半,李万华终于走到镇上。20日早上,他和同事们一起下村核查灾情。沿途记录了四五十户村民恢复生活生产的情况。在朝阳村王登中家,十几名亲戚正在帮这户受灾严重的村民清淤。王登中乐观地对李万华说,以后还要乡村振兴的,可不能被这点洪水冲垮。
“大家不等不靠地恢复生活生产,也让我蛮感动的。”李万华说。
出境道路中断,干群协力连夜抢出通道
20日傍晚,嗓音嘶哑的镇党委副书记王代军回到镇上,言语里有掩不住的兴奋。
19日傍晚回到镇上后,镇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王代军负责抢通对外交通动脉。
东安镇与外界联系主要靠两条路:一条是19日干部回镇时走的省道301,还有一条是通往巫溪的城巫路。
没有片刻休息,王代军带着挖机、铲车赶到新田村一个叫鱼泉的地方。这里是城巫路上最大的泥石流点,公路上淤泥达3米厚。大家饿了就吃泡面,连续工作到晚上十点过,终于清除了泥石流,城巫路恢复通行。当天,县电力应急抢险队伍就沿着这条路进了东安。
21日是中秋放假返校时间,不少群众反映学生返校绕道城巫路太远。镇领导班子现场办公,决定在转转石临时搭建人行桥,紧急恢复通行。
▲20日下午,转转石塌方段正在加紧修建人行便桥。受访者供图
现场办公时,一个叫马洪培的东安居民表示,自己长年在甘肃承包工程,家里有现成的脚手架钢管和跳板,可以出材料和人工。
20日,花费了一个下午,人行桥在转转石塌方处搭起来了。
“虽然只有0.8米宽,但总算临时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交通问题。”王代军说。
▲20日下午,转转石塌方段正在加紧修建人行便桥。受访者供图
被黑暗笼罩两晚的大山,恢复了光明
20日傍晚七点过,兴隆村第一书记王琨才回到住所。
“这个时候回村不容易,我得珍惜这个机会多办点事。”王琨说。
19日在穿越转转石塌方处时,35岁的王琨沿着绳索通过了塌方处。而和他一起赶回东安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贺林,却因腿有旧伤和年纪偏大,无法继续前行。
王琨看出贺林当时有点失落,毕竟走了那么远,只需再走20公里就到镇上了。他就冲着塌方对面的贺林大声喊话:“你放心,我回村后多干一些,把你的活也干了。”
当天傍晚五点回到村后,全村9个社,王琨开车加步行查看了7个社。“主要是查看、核对灾情,并收集、整理受灾情况。”王琨说,因为通讯中断,他还连夜将灾情数据送到镇里。
20日早上,王琨带着县电力应急抢险队伍检查电线线路;下午,和村干部一起组织村里的党员、志愿者清淤,清掏被堵塞的涵洞,排除险情。
▲兴隆村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正在清淤。受访者供图
傍晚休息时,他向家人报了平安,告诉贺林村里的情况。
就在他联线时,农户家的灯光陆续点亮。被黑暗笼罩了两晚的大山,又恢复了光明。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原标题:“孤岛”救援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