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划撬动综合改革

10.01.2015  01:38

                            ——访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刘成

今天,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对于区域教育决策者而言,如何推进综合改革,如何让学校参与其中,是个不小的难题。重庆綦江区找到了学校发展规划这个突破口,让学校成为主动改革的一分子,他们的做法或许能给您一些启示。

        ■本报记者  胡航宇

        变被动为主动,把权力还给学校

        记者:撬动区域综合改革,需要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您是如何想到利用学校规划驱动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

        刘成:去年我区全面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计划在西部农村地区做一个尝试性的实验探索。既然是探索,这个方案就必须是可验证的、可复制的和可发展的。我们设计的方案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办学体制、管理体制5个体系,用18个项目来支撑,同志们把它叫做“518改革行动”。

        如何让它落地,如何使之校本化,如何把区域方案转变为自觉的学校行动?我们通过调研,并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借鉴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这个领域的成功实践,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关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实践探索,坚定了改革从学校规划做起的信心和决心。

        还有就是《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规定,校长的第一条职责是制定学校规划,这应该是理论依据吧。

        记者:这些年,也有不少地区启动了学校规划工作。但我们发现,一些规划存在抄袭现象,千篇一律,同质化问题严重,这样的规划往往用处不大。綦江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

        刘成:的确,按照校长负责制和国家教育督导的要求,前几年我们也下文件要求学校制定规划,但情况正如您说的那样,规划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而是成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的一摞废纸。有的是规而不划,有的是划而不规,有的规划制定后束之高阁,很少有人追究它的实施和成效。

        到教委工作不久,我到一所农村学校调研,发现该校的规划是从网上剪接拼凑的,原学校的名称都没改过来。我问校长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什么事都是上面规定好的,我们也没有自主权。

        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因为根子还在上面,我没有批评他。一直以来我们将学校作为典型的事业单位,由政府运作,实施外控式管理,学校事务多是机械执行,学校领导成为了上级部门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学校没有制定发展规划的压力,缺乏这方面工作的热情和能力。所以,把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权还给学校,实质是把学校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

        变统一为多样,按规划考核学校

        记者:谁是规划的真正制定者?制定规划应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请谈谈您的看法。

        刘成:学校规划的制定者,当然是以校长团队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相关人员,不单单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和家长,甚至还有必要征求社区的意见,绝不是校长个人闭门造车。

        学校的领导团队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真实体现校本性,目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实现育人目标。按照这个理念,从我们已经运作的情况来看,大体上要经过这样5个程序:总结反思、理性分析;广泛论证、听取意见;形成初稿、听证协商;调整修改、文本公示;会议决定、上报备案。我再补充一点,学校在这个规划的旗帜下,还有一系列的子规划作支撑。

        记者:从您谈的规划制定过程看不出教育主管部门起了什么作用,綦江区教委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

        刘成:总的来说,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学校规划制定过程中,要起到引领、督导、协调、保障作用。形象地说,我们只是电影的总监制,编剧和导演都是学校。

        我们从新任的校长做起,由区教委与其签订3年任期合同,约定任期总目标和年度分目标,且部分是量化的。任满3年后,再看效果。

        我们一改过去整齐划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一校一目标,一年一诊断,一校一评价,明确提出校长要“胸中有蓝图、肩上有担当、任中有压力、任后有成效”。

        年度诊断时由学校自己邀请专家诊断规划目标达成度,形成年度诊断报告,交区教育督导室。区教育督导室根据学校年度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结合诊断报告,给学校提出改进意见。学校由被动评价变为了主动评价。

        同时,我们还推行了任期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社区代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都参与评价,区教委主管部门考核底线目标的达成度,得出校长任期考核等级,根据考核等级决定学校领导班子的去留、升迁。

        变管理为服务,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记者:綦江大力推行学校规划改变教育管理方式有什么样的成效?

        刘成: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得到了释放,许多校长开始主动谋划学校发展方向、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主动牵头制定学校规划。以往教委发了很多文件都没起到这个效果。

        这是表面的现象,深层的变化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理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学校,按照权力清单,做好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体制机制。有为有不为,变管理为服务,通过主导学校制定规划,将党的教育方针、各类教育政策法规落实到规划中。我们认为,这就是依法治校。

        校长根据学校章程制定规划,按规划执行,脑中有法、心中有规,既体现了国家法律意志,又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

        我们将学校规划与学校评价、校长任期考核相结合,实质上是改变了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让教育管理走向了教育治理。还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了学校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