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试错精神,学校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持不足——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09.01.2019  00:01

    本报记者 易鑫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太乖,缺乏试错的意识。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中,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试错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一定要有容错和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制度。”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题论坛上,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表示。
    2018年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的第十个年头,教育部又于2018年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版。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如何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一流本科教育如何促进拔尖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有何重要意义?解答这些问题,对于办一流本科教育来说,迫在眉睫。
    志趣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魂
    清华大学曾于2009年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史静寰所在的课题组曾对2016至2017学年获得学堂计划奖学金的530人进行调研。她发现,学堂班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数学和物理成绩低于非学堂班,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参加高考,没有为了高考而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但到了大三,成绩却明显地超上去了。
    原因何在?史静寰发现,学堂班学生的认知能力、整合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达到的水平要优于普通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也会更强,特别是能基于自己的兴趣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特别喜欢这个专业,学习这个科目让他们感觉到特别愉快,能实现他们自己的追求,这种内生性的动机是比较突出的。”史静寰说。她将这种“内生性的动机”称为“志趣”。
    “志趣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魂。”史静寰说,如果没有志趣作为目标的引导,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潜能会慢慢退化。
    5年前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学生的“志趣”也十分重视。“我们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国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面试的时候,学校很多院士去参与面试,其实是跟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向学生传递培养定位、培养目标等信息的过程,也是把这些信息向家长、社会传递的过程,所以学生进来之后契合度就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说。
    呼唤人才的同时关注培养人才的泥土
    目前,“拔尖计划”已在国内20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了10年的人才培养探索,共培养出6届毕业生5500人,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9800人。前5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本科教育给这些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
    史静寰及其研究团队,曾在2009—2016年选择了特别关注的11所高校的工科实验班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而言实验班学生在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上优于普通班学生。史静寰表示:“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就同种子和泥土一样,我们在呼唤人才的同时,应该更关注培养人才的泥土,就是我们学校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期待等。
    在“关注培养天才的泥土”方面,实施“拔尖计划”的高校做了很多探索。“我们实行‘双导师制’,按照不低于1∶5配备学术导师,不低于1∶30配备生涯导师。同时我们有七八个交叉学科的导师,形成导师团,多对一着重培养。”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骏表示。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晓晖介绍,从学科特色上,复旦数学系在拔尖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是设定了无学分讨论班,教师作为听众和其他学生一起为主讲学生进行指导。
    但是,虽然实验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和提升,他们却对学校环境表现出更低的满意度。“这和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水平、预期相关。有研究表明,竞赛获奖的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度的评价更低,这从侧面说明学校对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持仍然不足。”史静寰说。
    高水平人才需要理性和感性俱佳
    “创新需要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需要理性和感性俱佳。”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这需要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学生比较强的写作和沟通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性、文学性,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学校培养学生宽容、真诚、稳健、合群、进取等人格特征。而这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扬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自由,充分培养学生的心智。
    在国内,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并不少见。如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有158门,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探索实施了书院制、完全住宿制,打通学生的专业,开展一、二年级的通识本科教育。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执行主任朱伟也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感性”培养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不光要科教融合,让学生进实验室,还要推动科艺融合,感性的艺术对科学家打开理性思维作用重大,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