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复制李云迪之路,这可不行

27.07.2015  10:40

导读:6月,深圳的天气已很炎热,福田区百花二路的一所中专——深圳艺术学校的三楼琴房内,17岁的蔡蕙萍正在弹奏《黄河协奏曲》给老师但昭义听。为了备战下半年的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她每周都要在深圳和成都两地来回飞奔,只为追随但老师上2小时的钢琴课。

但昭义在琴房现场演绎《黄河协奏曲》。

人物档案:

但昭义,男,1940年11月生,重庆渝中区人,深圳艺术学校钢琴专业教授。从教40年,以其一流的钢琴教学方法,培养了陈萨、李云迪等一批尖子学生。

虽然多年没回老家,不过吃辣椒的习惯我还一直有,火锅也是我的最爱。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也一直在我骨子里,根深蒂固抹不去了。” ——但昭义

重庆晨报记者 曹嘉智 报道

6月,深圳的天气已很炎热,福田区百花二路的一所中专——深圳艺术学校的三楼琴房内,17岁的蔡蕙萍正在弹奏《黄河协奏曲》给老师但昭义听。为了备战下半年的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她每周都要在深圳和成都两地来回飞奔,只为追随但老师上2小时的钢琴课。

蔡蕙萍,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门生。在她之前,但昭义已培养出李云迪、陈萨、左章、张昊辰、杜天奇等钢琴冠军。其中,李云迪15年前夺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更令师徒两人一举蜚声世界古典乐坛。

上课之余,但昭义被簇拥的年轻学生们称为“可爱的老头”,他手持最新款的iPhone 6 Plus手机,用手机APP下载最新的教学资讯,每逢门铃响起,他起身为学生们开门,甚至还带着小跑。

在钢琴教育界,“但昭义”已成为一个专用名字,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一个象征。迄今为止,但昭义的学生中,有29人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其中有8次获第一名,进入前3名的有24个,这些纪录还在不断被刷新。

但昭义说,自己并不是像传言中那样只教有天赋的学生,只是一个擅长基础教学的老师。

1995年,籍贯重庆的但昭义被深圳市人事局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调深圳艺术学校任教,而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也聘他为教授。这些年,他经常两头跑,一个月里有两周在成都,有两周在深圳。

这常常让他回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

那时,跟他学琴的李云迪和陈萨都在重庆,只有9岁。但昭义为了让孩子们能节省体力和路费,也是两头跑,自费乘火车,从成都到重庆给他们上课。对于李云迪这种天才而又家境普通的学生,但昭义尤其看重。

重庆是我的故乡,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在我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对于家乡,他觉得有一首歌可以代表自己的心情:《思恋》。

别叫我‘冠军教练’

记者:在教出陈萨、李云迪之后,你被誉为“冠军教练”,你对这个称呼怎么看?

但昭义:别这么叫我,我对这个称呼有点反感。其实陈萨、李云迪最初都不是我的学生,他们投到我门下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缘分。而我自己,天生对音乐也不是很敏感,还曾被认为是没有乐感的。所以要求我像大师一样去演奏,那是不现实的。

我热爱钢琴教学这份工作,对孩子都尽心去教,后来有素质好的孩子主动来找,形成良性循环,这可能是有一点成果的原因。

如果说有什么教学的诀窍,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基础,要踏实勤恳,容不得一点马虎。二是要注重音乐表现。因为钢琴弹奏不是耍杂技,钢琴家是艺术家,不是匠人。我常常跟学生讲,不要盲目追求技巧,音乐没有抓住情感和灵魂,无论弹得多猛,都只能说震撼人,但不一定打动人。

记者:对于择徒,你有标准吗?你怎样看待天才和神童?

但昭义:我教学生是不拘一格的,当然,对于真正热爱钢琴、有乐感的孩子,我打心眼里是蛮喜欢的。比方说,你看一个孩子的童声合唱,你会去看她的表情,看她的笑容是否和歌唱联在一起,在一起的就是一种乐感表现,是自然的感觉,说明她有好的乐感。

不过,天才和神童虽然天赋可贵,但只有天赋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和百分百的勤奋,没有捷径可走。一个音乐家,哪怕他有很好的才能,但假如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也不会有更大突破。

记者:如果让你给那些想学钢琴的孩子们一些忠告,你想说什么?

但昭义:不要轻易把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就业面有局限。目前古典音乐市场很小,很难通过学习钢琴致富,以此糊口都难,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挤这个很困难。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来学钢琴,就是希望他们参加考级,然后申请特长生,还有的家长一心希望孩子能复制李云迪的成功之路,成名、发财。这样可不行。

对学琴的孩子来说,钢琴是很好的学习音乐的中介,通过钢琴来走入音乐这个广阔天地,通过音乐提升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样即使哪天他们不学钢琴了,音乐还留在心中。而不是说哪天丢了钢琴,什么都没有了。

爬坡上坎锻炼了一副好身板

记者:现在你已经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但昭义:照理说,退休后应该做减法,但其实,我是退而不休,不但没有做减法,反而做起了加法。这些年,我一周里头三天在成都教课,后三天就在深圳,周末也有孩子要教,教学任务依然很繁重,上课的密度也有增无减。不干活,我觉得闲不住,我不能撂挑子。从我自身来说,教钢琴依然是我的乐趣,听着孩子们弹钢琴,每周盼着听听他们有没有新的进步,这是一种快乐。

记者:你70多岁依然成都、深圳两头跑,做“空中飞人”,身体状况能否吃得消?

但昭义:我的精力还好。我从小在老家重庆,便住在观音岩张家花园,每天出门都要爬坡上坎,读书在黄桷垭的广益中学,也经常要爬很高的山,锻炼了一副好身板,所以对工作完全应付得来。

记者:除了钢琴,你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吗?你想过退休的生活吗?

但昭义:我很喜欢足球,年轻的时候踢过。另外就是喜欢逛电器店。对新潮的电器我有一种迷恋,市场上有什么新的电器,我总是想最先拥有。从当初用文曲星,到现在用掌上电脑;从最早的收音机,到MP3,到现在我包里的这款iPhone 6 Plus手机,里面下载了贝多芬的全套交响乐,还有肖邦、李斯特等多位音乐家的作品,坐飞机和等车时,我经常听听,我走到哪就把它带到哪,非常方便,简直爱不释手。这里面还装了我大量的文章,因为我早上4点多就醒了,睡不着只好琢磨曲子,就常常在被窝里用它来记录,已经养成了习惯。

虽然想退休,但现在身不由己,总有许多事要做。最近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分社又找到我,准备出一套钢琴基础教材,一共有6册,现在前两册已经交稿了。再加上各地的学生,我想是退不下来了。

重庆人的性格在我骨子里

记者:你离开重庆多年,对这座城市还有印象吗?

但昭义:我上世纪40年代生在重庆,家中排行老三。当时身为外科医生的父亲喜爱音乐,买了一架钢琴,一心想培养我的大哥学琴,我在旁边跟着学了一点皮毛,后来才有机会考入了西南音专附中(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重庆人虽然脾气很火爆,但重庆的孩子很有灵性,也肯吃苦,这也是李云迪成功的原因之一。

虽然多年没回老家了,不过吃辣椒的习惯我还一直有,火锅也是我的最爱。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也一直在我骨子里,根深蒂固抹不去了。

记者:李云迪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提出了推动重庆打造“钢琴之城”的想法,你对“钢琴之城”这个提法怎么理解?你觉得重庆距“钢琴之城”有多远?

但昭义:要打造一座“钢琴之城”并不容易,需要很多因素,比如要有钢琴方面的人才和成就,也要有钢琴的普及教育,有专业的培训机构,还要有钢琴方面的学术研究,要有活动,有国际性的钢琴比赛、大师班、夏令营、音乐作品研讨会、钢琴销售与展览等,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柱,才能够成一个“”,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政府在文化立市当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视,我很支持。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