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深入实施“四大计划”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03.2018  16:03

西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对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实施“思政铸魂”“拔尖引领”“精准培养”“协同育人”四大计划,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实施“思政铸魂”计划,用创新理论武装人。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两个大学生“红色示范团队”——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和学生女子国旗班,探索建立特设党支部,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二是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通过主题团日、青年公开课、征文大赛等,开展“与信仰对话”等活动。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续举办五季“国学季风”活动,打造校园青年思想引领诗境话剧《问稻》等文化精品。四是用好网络手段。开发“学生成长成才生命周期平台”,打造“两微一端”、学生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五是打造社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打造以“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双子星”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平台。  

第二,实施“拔尖引领”计划,用一流学科引领人。 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含弘学院,设文科“吴宓班”、理工科“隆平班”、教师教育“师元班”、农业教育“神农班”,构建“一院两班多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新格局。一是确立“精英化”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面向学生未来成长发展需要的目标,确立培养人格健全、体能优异、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为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学界精英、商业巨子和政坛领袖奠定基础。二是构建“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精准化。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配备“学业导师”,设立创新基金项目,开展“高峰体验”。三是营造“精美化”人才培养条件。设立相对独立教学楼,配置现代化教学装备,打造精美教学环境。探索住宿学院制,文理科学生交叉组合住宿,建设集学习成长、娱乐生活、体育锻炼于一体的社区。  

第三,实施“精准培养”计划,用优质教育培养人。 一是培养目标分层。将学院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改革、创新平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二是学科教育分类。按照师范类、农学类、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等六个类型,推行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三是教学内容分级。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分级分类教学,并将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创新层次。四是培养过程分段。按照学生培养规律,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五是管理动态分流。推行按“学科大类+专业培养”,1年半或2年后进行二次分流。  

第四,实施“协同育人”计划,用整体环境塑造人。 一是加强学生美育。打造美育课堂,实现第一课程、第二课堂精准对接、良性互动。建设20余个学生美育社团,建成博雅广场、共青团花园、崇德湖、樟树林等“楼、树、花、水”交相辉映的物质文化格局和以校花命名的“玉兰文化节”等精品文化工程。二是发展学生体育。以高质量体育设施和高水平运动团队带动学生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建成室内室外一体、功能完善的体育设施体系。强化全民健身,提高学生体质。办好田径运动会、越野赛等赛事,成立50余个体育团体和体育俱乐部。三是强化国防教育。坚持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成立军事理论教研室,开展军事理论通识必修课,扎实开展军事训练,切实增强国防观念和军事技能。推进军民融合和协同发展,实施国防生“7+1”培养模式。四是优化服务育人。协同学工、后勤、离退休等力量,打造红色竹园、科技楠园、艺术李园、健康橘园、人文桃园等五大学生社区,开展学生成长成才指导服务,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