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大山深处

23.02.2015  14:55

1月24日,巫山县邓家乡五绪村,周钦煜在雪中骑着单车玩耍。

1月25日下午1点,巫山县邓家乡五绪村,吃过午饭,兰圣权就背着书包,独自朝学校的方向走去。

1月26日上午,巫山县邓家乡民族小学,周钦煜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巫山县邓家乡民族小学,同学们正等着接热水。

巫山县邓家乡民族小学,回到学校,兰圣权(左二)和小伙伴们一起捏雪球抛向空中,比谁扔得高。

1月25日晚上8点,吴海燕老师(左一红衣)在检查学生寝室。

1月25日下午,巫山县邓家乡,周钦煜的爸爸骑着摩托送她回学校,积雪的山谷里寒风阵阵,周钦煜的红色棉服在雪地里十分醒目。

1月25日下午,巫山县邓家乡民族小学,刚回到学校的同学们,聚在寝室的火炉前取暖。

巫山县邓家乡民族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正在上体育课。

  1月25日午后,渝鄂交界、海拔近1800米的巫山县邓家乡五绪村2组,雪霁天晴。

  阳光将屋顶的积雪融化。雪水,顺着屋檐滴落。

  屋檐下的柴垛旁,8岁的周钦煜搂着小狗旺财,颇有些无聊。

  她在等待,等待爸爸周绪林忙完手头的事情,骑着摩托送她去学校。

  “在家里就只能和旺财玩,学校有好多同学,可以跳绳、打雪仗……”放下旺财,这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扳着指头一一细数。

  从三年级开始住校,周钦煜在学校呆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从最初住校的不适应,到如今想天天呆在学校里,周钦煜和许多同学一样,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另外一个家。

  这个“”,是邓家民族小学,一所高山寄宿制学校,座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邓家乡乡场。

  从五绪村2组到邓家民族小学,步行超过两个小时,即使骑摩托车,在铺满厚厚积雪的机耕道上前行,也要近40分钟。

  “还好能住读,要不我们也没时间天天接送。”周绪林憨厚的笑着,“现在就只要周五接回来,周日送过去就行,老师把孩子照顾得很好,我们很放心。

  邓家民族小学188名学生中,有101名是住校生。其实,要让住校的101名孩子的家长都放心,对于学校的老师来说,可不是省心的事。

  “一般三年级才开始住校,但有些低年级的学生,家离得实在太远,也破例住读,并指定高年级的学生帮忙照顾。”邓家民族小学生活老师吴海燕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都得管,一点都马虎不得。

  吴海燕记得,有天晚上11时,她在巡夜时,在五年级的男生寝室里听到了轻微的啜泣声,“有孩子躲在被窝里哭”,吴海燕停下脚步细细查看。

  原来,五年级的兰圣权因为肚子疼得厉害,又怕吵到同学,正躲在被窝里强忍着啜泣。见此情形,吴海燕立即将兰圣权背到了乡上的卫生院,并一直陪护到清晨。

  “晚上8点熄灯入睡,我们一晚上要夜巡3次,最后一次是凌晨3点,要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安睡。”高山夜寒,特别是在冬天,气温会低至零下8℃,吴海燕介绍,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着凉,学校给每间寝室和教室都配置了取暖的炉子,并有专人照看着炉子,给炉子添火。

  “才开始住校时,我有时候会和几个同学一起,坐在学校的旗杆下,看着天上的星星想爸爸妈妈,想着想着就流泪了。”不过,周钦煜很快发现,学校的生活远比和小狗旺财一起玩耍要丰富得多,唱歌、画画、看书、打乒乓球、看电影、冬天里还能打雪仗……甚至连围在炉子边烤火时的悄悄话,都成了周钦煜和同学们想起就开心的事。

  下午3时,阳光穿过树梢,在皑皑白雪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机耕道上的积雪已没过脚踝。摩托的声音,由远及近,周钦煜蜷缩在摩托车后座上,父亲宽厚的背,为她挡住扑面而来的寒风。

  寒风刺骨,阳光却温暖,融化的雪水在机耕道的低洼处汇聚,将周钦煜的红领巾飘忽成倒影,像是学校操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