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1月27日,刘玉霞委员就“多方联动 共同解决中小学生沉重作业负担问题”发言。记者 熊明 摄
本报讯 (记者 陈国栋)周一至周五,很多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参加校外写作、英语、奥数、钢琴、舞蹈等各类培训;周末,劳累了一周的家长开车载着孩子满城穿梭,奔波于各类培训机构之间。对此,市政协委员、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玉霞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联组讨论时建议,应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刘玉霞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这是改善民生的一件实事、好事。目前,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已不是个别现象。她调查发现,过重的课外负担压得许多孩子喘不过气来,已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刘玉霞认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学校、老师面临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压力,他们不断增加孩子的负担。二是家长受“望子成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舆论影响,不少家长还有跟风和攀比的心理,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全家人的重心、孩子教育的全部。三是校外一些补习班和培训机构,打着“名校名师”的旗号和“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大肆宣传补课;有的机构通过“提前讲”和“加大难度讲”的方式拔苗助长,利用短期效应吸引更多生源。
刘玉霞说,各种各样的培训、作业挤占孩子休息、玩耍的时间,表面上看可能提升了孩子的成绩。但长此以往,孩子成了做题“机器”,创新力、想象力受到抑制,甚至与人打交道,与社会、环境相处的能力都受到影响,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同时,还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等。
刘玉霞建议,应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她说,对学校而言,学校应坚决执行市、区教委关于为学生减负的有关规定,同时给老师减压减负,真正改变“唯分数”论的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推进课堂和课程改革,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对家长而言,建议让家长在社区上家长培训课,使家长正确理解家长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质,减少盲从和跟风,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不做“好心危害孩子”的事情。对有关主管部门而言,要积极引导舆论,多从正面引导家长的教育判断,严禁炒作升学率、高考状元、名校择校等。同时,要规范各类补习班和培训机构,取缔非法的辅导班和培训机构,加大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力度,定期审验资质、审查教学内容是否超难和提前、禁止与升学和择校挂钩等,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
调查>> 天气很冷 培训机构很火
1月29日,天气预报气温仅有4℃至6℃,但寒冷驱不走培训机构的火热。在江北红旗河沟中耀大厦某培训机构,从早上8点开始,前往上课的孩子络绎不绝。
上午9时,重庆日报记者在这家培训机构外面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涌进大楼,有的孩子还睡眼惺忪。从二楼到四楼,大楼每层都有十几间教室,每间教室有二三十张小桌椅。在二楼、三楼几间教室外,记者透过教室门上的玻璃小窗口,看到培训老师已写下满满一黑板的解题技巧,参加培训的孩子们,有的在认真记录,有的东张西望。他们身后,坐满陪学的家长,耍手机、睡觉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
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从早上8点开始,一天到晚都有学生来上课。”
家住渝北区冉家坝的张莉(化名),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今年寒假以来,她一直在关注年级其他孩子的动向,生怕女儿巧巧(化名)比别人学的东西少。
张莉特别在意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英语、奥数、舞蹈、体育、书法、围棋、钢琴等一样都不落下。最多的时候,巧巧参加了10个兴趣班。
从周一到周五,巧巧疲于应付各种培训。每个周末,巧巧都是早上7点起床,参加早上8点的书法培训。有好几次,巧巧晚上做家庭作业时,直接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见孩子负担重,巧巧的父亲心有不忍,开始抱怨。结果,却被张莉数落“不关心孩子的成长”。
回应>> 市教委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办好老百姓身边每一所学校
本报讯 (记者 陈国栋)“刘玉霞委员反映的情况客观,建议很有针对性。”1月29日,在获悉刘玉霞委员反映的情况和建议后,市教委高度重视,表示将认真解决中小学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
市教委表示,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市教委根据市政府有关要求,先后印发文件,规范办学、招生等行为,为中小学学生减负。同时,采取加强学生减负专项督查等措施,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把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教委有关人士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下一步,市教委将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的专项督导,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督查。联合工商、民政、物价等部门共同加强培训机构巡查,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严查校外培训与学校招生挂钩的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起跑线。”这位人士说,家长尤其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多审视一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针对教育发展不均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着上为数不多的“好学校”现象,这位人士说,“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各部门,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