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06.05.2015  14:05

 

第一,开展主题教育,用心推进“思想引领”工程。一是开展好入学教育。 在每年新生入学后,组织开展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四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二是组织好民族活动。 通过民族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民族文化嘉年华、民族风情晚会、民族学生成才辅导会等活动,让民族预科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是利用好党团活动。 采取党团课教育辅导、赠送党建思想政治类书籍、观看红色影片、学习英模事迹等多种方式开展党团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增强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第二,注重人文关怀,用情推进“成长服务”工程。一是建立协调育人机制。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整体构建民族预科教育工作推进机制,系统规划民族预科学生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为民族预科学生在图书借阅、宿舍安排、信息服务和饮食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推进助学育人工作。 制定《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奖助学金设置与奖励办法》,设立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在“奖、贷、勤、资、减、免、补”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中,特别倾斜民族预科优秀学生,积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民族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是推行阳光心理服务。 打造民族预科学生阳光心理通道、阳光心理咨询室、阳光心理学校等服务站点,开展民族预科学生团队辅导、思想交流会等,为民族预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三,创新育人模式,用力推进“素质拓展”工程。一是创新全员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构建“专家组、导师组、工作组”“三层”工作机制,通过专家指导、导师引导、干部服务等形式,保障民族预科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创新文化育人模式,促进民族团结。 加强“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节庆文化”“三维”校园文化建设,连续30余年于每年11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开展“民族节”,通过民俗、节日、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民族文化展示,深化民族预科学生对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内涵及国家的认同。 三是创新实践育人,增强使命意识。 搭建“历史考察、民族调研、国情体验”“三类”实践平台,利用假期组织民族预科学生回家乡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促进民族预科学生在社会体验中丰富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认知。

第四,加强规范管理,用法推进“平安校园”工程。一是 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先后制定《西南大学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3项规章制度,使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严格规范管理。 严格执行上课考勤、晚上查寝;定期召开年级会、师生座谈会等,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安全教育、规范教育及心理辅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