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一山!一江!一古村!金刚碑的兴衰成败
金刚碑,是古村落,是古镇,是“小北碚”,是传奇......
现在的金刚碑,如果硬要给它贴一个标签,一个定位,会是什么呢?碚小游觉得,在深入了解它之前,这个问题尚且不能定论!
所以,从今天开始,碚小游愿为大家的向导,让我们重新认识金刚碑,了解碚城!或许,会有别样收获!
这一次,我们从金刚碑的 兴衰成败 和它的 演变史 说起:
满山满坡的绿,很大的黄桷树郁郁苍苍,根须从墙体穿出来,露出岁月的痕迹。金刚碑便隐于青山绿水之中。沿着青石路行走进去,光阴更是如同停滞。从缙云山上流下的小溪蜿蜒着细细流淌。它悠静得如同远隔尘世。
兴--偏远山村
这里原是古渝州最偏远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罗棋布,煤炭业日益兴旺,煤炭必经过金刚碑嘉陵江出口,运销外地,于是形成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 一些为了生存的农民,到缙云山运煤,在金刚碑建房而居 。
起--民居建筑群
到清同治年间,金刚碑日渐繁华,米行、油行、酒坊、茶馆、客栈、铁匠铺,遍布金刚碑,多达几百家。运煤队伍也形成了骡子帮、船帮、马帮、人力帮。船主、帮主、煤炭商、力夫就在金刚碑溪河两岸半山腰,建起一座座穿斗青瓦房,简朴适用,一楼一底的石头墙、土墙、竹木夹壁墙的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独具巴渝特色。
用青石板铺成宽2米、长500余米的青石板街道,两旁的青瓦房随蜿蜒曲折的山势延伸。 到民国时期,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
盛 --热闹集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
书法家谢无量,大学者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炒热了金刚碑。教育家梁漱冥还在金刚碑兴办了“勉仁书院”。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计局迁往金刚碑。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也曾寓居金刚碑,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还在金刚碑创建了“中福公司”,现存有几幢二楼一底的住宅楼,是其见证。 民国时期的金刚碑,酒幡招展,人气兴旺,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为嘉陵江边的“小北碚”。
衰 --落寞老街
如今,洗尽铅华的金刚碑有种天人合一的朴雅之美,要显现的也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山峰如青螺,依山傍水。更因为居住的人少显得古旧,而正因为如此,反吸引着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来,闲走在宁静的街上,看看古树,看看四合院,甚至只是为了看看遮住光阴的青石路……
金刚碑兴衰演变就像人的一生。如今的它,似乎已经来到人生的暮年,有点儿落寞却并不孤独!也因为如此,金刚碑才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寻觅、去挖掘、去感悟!
(北碚发布)
原标题:一山!一江!一古村!--金刚碑传奇专题系列开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