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会龙庄主人疑是吴三桂 与平西王府格局一致
气势恢宏的会龙庄。江津区文管所供图
五三桂三字出现在大殿房梁上。
会龙庄,深陷在四面山区的浓雾中,大院一角在雾中隐现。群山环抱、修建年代不详、寻不到真正主人,一系列的待解之谜,多年来让这个名冠全国的大院更显神秘。日前,四川社科院特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刘锡玉,再一次与多位专家一同来到会龙庄,为他的发现召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刘锡玉经过一年调查研究,找到新 证据,提出会龙庄的真正主人极可能是吴三桂。
会龙庄主人三大传说
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场的会龙庄,规模宏大,面积达2万平方米,园内共16所院落、202间房,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
关于此庄来历,几百年来流传着多个说法。其一说此庄是明朝建文帝所修,是他的隐身之地。依据是会龙庄建筑格局仿紫禁城,且整个建筑群带有宫廷建筑特征。
其二说是清朝大贪官和珅派人修建。其三说此庄是清道光年间王才美在双凤场沱弯楼下赌博发了财,于是修此庄园。
刘锡玉经过研究并经专家断定,会龙庄为明末清初时所建。建文帝出走在明初的1402年,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早了240多年,故建文帝之说不能成立;发 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的和珅,又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晚了130年;至于清道光年间的王才美(解放前王姓庄主的先祖),则更晚。因此,刘锡 玉推断这三种说均不靠谱。
与平西王府格局一致
刘锡玉一年里曾到会龙庄七八次,在充分考证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提出会龙庄的建筑格局,不是仿紫禁城,而是仿昆明平西王府。他认为,会龙庄中之三重堂贯穿中线的建筑格局,与平西王府的建筑格局一致,只是规模小些,还省去了后面的两个天井。
会龙庄大门牌坊上有一对联,据当地人说是原来悬于大朝门上的,上联: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下联: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说明此庄是一座宫殿,这也符合吴三桂、吴世璠的身份。
从会龙庄的格局与气派上分析,刘锡玉提出,这是吴三桂为自己准备的避难之所,打算失败后在这里东山再起。
横梁现“五三桂”三字
刘锡玉仔细观察了中堂的七根横梁,梁上竟有“五、三、桂”三个汉字。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吴三桂”?刘锡玉推测可能是为了避讳名号,亦有可能是吴三桂兵变失 败,庄园修建者为保命而为之。刘锡玉进而提出,因“五”又与“戊、午”同音,而“戊午”年正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湖南衡 阳称帝,年号“昭武”。
吴三桂在称帝当年八月(辛酉月)死去。由此刘锡玉断定,会龙庄建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农历八月以后。由于此庄竣工在吴三桂死后,所以在中堂四个雕花石墩上的立柱,临时改漆成了与大殿极不协调的沉重森严的黑色。
会龙庄具有军事功能
会龙庄为何要修在四面山双凤这个荒僻偏远、森林茂盛的山冈凹处?
刘锡玉考察后给出答案:一是为了保密,二是军事需要。会龙庄一旁有两个相距4公里的“山寨”,北寨寨门名石门,经考察应是一座瓮城,很可能是外城的城门, 此处应是屯兵护院之所。南寨建于4公里外仰天窝之山巅,上有柱石、城墙以及大小寨门遗存,此处应是专司瞭望报警的塔楼寨院。此寨与双凤石门寨、会龙庄成掎 角之势。
此庄还有一树旗杆的石墩,一般庭园民居是不会树旗杆的,树旗在清时一般用在兵营、庙宇等处。由此推断,修建此庄极可能有军事用途。
“兵坟”石碑上有吴反清年号
刘锡玉考察了会龙庄的周边,又发现一个新物证:会龙庄北面约100米处的“兵坟”。此坟共有七八座,残存的碑上可见留下的修建年号为“洪化年”。而“洪化”年号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吴三桂死后使用的年号,此年号仅使用三年。
刘锡玉走访了多位当地人,村民陈作伦称,曾亲自见过有“花翎将军”字样的残石。村民王永正则说有一碑上有“大明湖南果后大营花翎督监尉”字样。
这里的“花翎”,说明这些吴三桂的属下军官都是清朝叛将,故他们的头衔中还保留着清朝军官的称谓痕迹。建坟立碑使用“洪化”年号,说明当年双凤地区仍有吴三桂余党盘踞,会龙庄就是他们“最后的根据地或政治中心”。
王姓庄主或是吴大将后人
民国期间,江津县志记载会龙庄当时的主人姓王,王姓庄主的先祖与吴三桂又是何种关系?
刘锡玉查阅了吴三桂传、江津县志等大量资料后发现,吴三桂曾在1658年由川入黔,曾经过四面山双凤。在吴三桂被清代朝廷封为平西王后,他在江津南部设建 清溪县,县治设在今天的中山镇,当时四面山为其辖地。县志上还记载,清康熙年间,吴三桂曾派大将王屏藩入川至江津。刘锡玉认为,会龙庄后代的王姓主人的先 祖,是吴三桂的大将王屏藩。
1662年吴三桂统管滇黔后,王屏藩即率部驻扎滇黔北部,吴叛清后,王受命入川,再北进陕西,后兵败又由陕入川,自杀于阆中。这与王姓庄主的后人王永林所说祖上来自贵州仁怀、再早则来自陕西是相符的。
由此,刘锡玉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会龙庄修建于1669或1673年至1681年之间,其真正主人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吴三桂,是吴三桂叛清时期所建。本报记者 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