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红岩》 | 罗广斌儿子罗加:小说定稿那天,38岁的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

20.12.2021  14:04

编者按>

2021年是小说《红岩》出版60周年。60年来,该小说已印刷177次,发行量高达1170多万册,在同类红色经典中遥遥领先,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要影响。

12月20日,为纪念小说《红岩》出版60周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精神,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承办的纪念小说《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在红岩干部学院举行。

上游新闻同步推出“我和《红岩”系列报道,走进人们心中的《红岩》。

△《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的儿子罗加回忆父亲创作点滴。

罗广斌之子回忆父亲创作小说的点点滴滴

父亲曾深有感触地对创作伙伴杨益言叔叔说了这样一段话:‘老杨,这本书的真正作者其实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12年前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刘国鋕……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这本书。’

12月20日,在纪念小说《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上,小说作者之一罗广斌的儿子罗加,回忆起了父亲创作《红岩》的点点滴滴。

值此60周年纪念日,手捧经典再读《红岩》,淡淡的书香烘托着栩栩如生的英雄群像。英雄们舍生取义用生命诠释的红岩精神,一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可以说,《红岩》小说就是红岩精神的生动写照。

狱中亲身经历奠定《红岩》创作基础

罗加说,父亲罗广斌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大地主家,伯父罗广文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兵团司令。爸爸读中学时就因反对包办婚姻脱离了父母,由地下党人马识途引导到昆明西南联大附中读书,在那里投身学生运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8年罗广斌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对敌斗争。不久,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关进重庆歌乐山下“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就是这段狱中的亲身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小说《红岩》奠定了基础。

爸爸在那所人间地狱里关押了一年多,在那里他继续坚持公开和隐蔽的对敌斗争。他生性活泼,开朗、刚毅,在狱中教唱《国际歌》和《囚歌》,用黄泥和草纸制作象棋和扑克,鼓舞战友斗志。

罗加说,尤其是在放风坝上的那场春节联欢会上,父亲戴着沉重的脚镣,别开生面地为难友表演了欢快的踢踏舞。

从那以后,罗广斌的双脚又增添了一副沉重的脚镣,此后又以“不服管教,违犯所规”之罪名,被转移到“白公馆”监禁。

1949年11月27日,罗广斌在“白公馆”和同狱的难友,趁特务增援“渣滓洞”的大屠杀之机,争取了看守,成功地组织了“白公馆”的越狱斗争,为党保存了可贵的一份力量。

红岩》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就

解放初期,罗广斌在重庆市团委工作,他经常向广大青少年宣讲“中美合作所”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也常常给罗加和妹妹讲述江竹筠、陈然以及狱中的少年英雄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向先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

但是他从未提到过自己,要不是爸爸同狱的刘德彬伯伯告诉我们,真还不知‘狱中绣红旗’的那一幕,原来是爸爸把自己的红被面拆下来和同狱的难友们一块绣的。”罗加说,每当父亲谈起狱中死难的烈士时,平素的笑容消失,眉心中蕴藏着深深的怀念和痛苦。

1958年,罗广斌与杨益言开始了《红岩》的写作。

罗加说,那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

爸爸从未写过小说,在他面前重重困难。但他只要接受了任务,准能干好。在爸爸写作期间,他屋子里的灯整夜地亮着。他渐渐地消瘦了,双眼布满了血丝,可他仍然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写呀写呀。

1961年,小说《红岩》终于出版了,在国内外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赢得了国际声誉,对党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至今,罗加仍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定稿的那一刻:

小说定稿的那一天,38岁的父亲在手稿上写下了最后一个字,他放下钢笔,合上稿件,深有感触地对创作伙伴杨益言叔叔说了这样一段话:‘老杨,这本书的真正作者其实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12年前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刘国鋕……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这本书。’

罗加说,父亲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说的这番话,他在第一时间把发自内心的感谢送给了生离死别的战友,他知道,历史是一座丰碑,虽死犹生的战友永远是这座丰碑上闪耀的诗篇。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