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川剧咿呀声依旧 台下观众尽白头

29.12.2014  16:22

  

  满场白发之中,偶尔也有几个小孩跑来跑去,青年人却极少。

    一位女演员在化妆。

    这位演员扮演的传圣旨的大臣,端坐在后台等待上场。

    化完妆以后,演员在后台自拍。

    川剧面临着观众平均年龄过大,年轻观众少的问题。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张梁 摄影报道

    12月26日晚上,原川剧团剧场,“梨园芳菲”永川区2015年元旦戏剧晚会暨川剧研讨会在此举行。难得的是,仅能容纳300人的小剧场,不但全部坐满,就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但绝大多数都是老年观众。

    一位市民进来看了一眼,又退了出去。“我这个年纪(56)以下的都很少看川剧了,60岁以上的占多数。”他说,记忆中,刚刚改革开放时,去川剧院就像去电影院一样时髦,那时城里也就这两个娱乐项目可供选择。“原来的(川剧)剧场有现在文化艺术中心的剧场那么大,可以坐1000多人。”再后来,有了电视,川剧似乎就被“挤垮”了。

    当天上演的《铡美案》,情节无非就是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传统川剧节奏缓慢,唱腔年轻人很难听懂。据观众事后称,这次复排的《铡美案》的确做了改进,情节更紧凑。原本4个小时才能讲完的故事,被压缩到2小时10分。

    本次出演的演员既有原川剧团的专业演员也有川剧票友,还有来自四川和重庆的川剧名演员到场观摩。

    用“看戏”来形容观众欣赏川剧演出,或许并不太准确。与看电视剧、电影不同的是,戏剧的观众早就对其情节烂熟于心,他们更热衷于点评演员的唱腔是否标准、舞台表演是否到位、故事情节是否有改动。

    当故事进行到包公顶撞太后,在皇帝连下三道圣旨下令放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铡陈世美时候,剧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满场白发之中,偶尔也有几个小孩跑来跑去,青年人却极少。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