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成渝古道11座古驿道复原工程近日竣工 顺便来听听白市驿的老龙门阵

17.07.2017  18:39

曾经驿丞署所在地如今是粮站

重庆人都知道,九龙坡区白市驿是古成渝两地的陆上交通要道。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近日从九龙坡区获悉,随着位于白市驿的驿都花海建设推进,成渝古道上的11座驿站复原工程已于近日竣工——除白市驿外,还有来凤驿(璧山)、东皋驿(永川)、峰高驿(荣昌)、隆桥驿(隆昌)、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州)、南津驿(资阳)、阳安驿(资中)、龙泉驿、锦官驿。 

白市驿当地文史专家任洪全介绍,“其实,白市驿的驿站在汉唐时期就具雏形,后来几经发展变化成为一个市镇。”最先,这里只是围绕官差递送公文换马的地方,搭建一些供过往官吏、客商吃住的简陋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店子大一些。

驿站是中国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官差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白市驿曾被称为巴蜀古驿道上“四大名驿”之一,两百年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驿丞”,是从重庆到成都的首个大驿站。周氏坊、马号巷子、喊堂艺术、袍哥文化……这些遗落在白市驿的历史明珠,你都知道吗?如今,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去,走近它们,听听它们的故事。 

白市驿名称的由来

在如今的驿都花海,复原了曾经成渝古道上的11座驿站,除白市驿之外,依次是来凤驿(璧山)、东皋驿(永川)、峰高驿(荣昌)、隆桥驿(隆昌)、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州)、南津驿(资阳)、阳安驿(资中)、龙泉驿、锦官驿。

从通远门出发,沿佛图关、石桥铺、车歇铺(上桥)、二郎关、龙洞关,到白市驿是60里,刚好走一整天,出发第一天体力不错,白市驿就设在翻过中梁山之后的山脚。反过来,成都到重庆倒数第二天走到白市驿歇脚,第二天就能一鼓作气翻山进重庆城,白市驿的兴起是有地理上的原因的。”土生土长在白市驿的74岁老人刘万国说,那时成渝古道全程1080里路,要走十来天,一丈来宽的石板大路的官道除了人行、抬轿子,骡马运输也很繁忙。

于是,白市驿占着起始站,也是最后一站的地理优势,客栈、骡马店、饭铺便渐渐多了起来。也正因为这样,天天就像赶场,成了百日场。古有日中为市之说,人们就叫百市,后取其谐音,正式更名白市。在明代已设置白市里。 

乾隆年间周氏孝德牌坊

皇帝赐立的贞节牌坊

白市驿出现空前大发展,是在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掀起后。这个属于川东道重庆府的官道驿站,又成了一个移民接待、安置、转运站。

据1994年版《巴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天驿、白市驿各设驿丞一员。”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民国《巴县志》里清楚记载着,当时巴县境内陆站有6个,分别是朝天驿、白市驿、温汤驿、白节驿、铁山驿、冷水驿。水站(水驿)有4个:在城水驿、铜罐水驿、鱼洞水驿、木洞水驿。只有主城朝天驿和白市驿设驿丞,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曾经的白市驿场南北向,就一条街,两三里路长,路从北往南穿场而过。进场口有一座石牌坊,是清代乾隆朝的周氏孝德牌坊,现位于白市驿白华西街支路的一栋居民楼旁。

周氏坊高约10米,宽约5米,上面所刻字体不同程度脱落,除“圣旨”两个大字外,其余小字均较难辨认。附雕于主体的八块石雕上长满了青苔,其中三块已经风化变形。

这个牌坊全部是青石构造,两边的立石是整条石,没有接头,缝隙自然。”刘万国老人说,牌坊上方,有巧夺天工的石匠雕刻的龙凤图案,上书“天赐慈龄”和“帝隆孝德”几个大字。相传,清朝一名叫董经的人中进士后,其妻周氏终生守节,感动皇帝,便赐立此牌坊。如今,牌坊依旧,但这里的居民早已变换数代。 

最早的CBD 官员送公文换马

如今白市驿粮站壁画上,还画有当初驿丞署的场景

其实,白市驿的驿站已在汉唐时期就具雏形,后来几经发展变化成为一个市镇。”任洪全说,最先这里只是围绕官差递送公文换马的地方,搭建一些供过往官吏、客商吃住的简陋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店子大一些。

在白市驿正街60号一条叫马号(马候)巷子的地方,就是当时驿站的中心地点,也就是现在说的CBD——中央商务区。旧时横穿这条巷子的石板街上空,还供有土地菩萨,人称过街土地,是西南地区绝无仅有的不在地上而在空中“办公”的土地菩萨。

如今,土地菩萨已不见踪影,在进巷子口的地面,还隐约可见一小部分当时铺的青石板路,巷子周边已是百姓居住的老旧住房,不见当年繁华盛况。

据了解,白市驿老街,以梁滩河从南往北流的流向,分为上街、中街、下街。场的南端为上街,北为下街,中街地势稍高一点。上街紧挨着两三丈宽的梁滩河,那时遇到涨水,上街就要遭淹。街上的房子都是些木架瓦房,墙壁用竹篾片编成,两面用泥巴抹平,再抹石灰刷白。 

曾经满条街都是客栈

毗邻江边,只要涨水,街道一淹,靠河一边的房子首当其冲,往往被洪水冲掉竹篾片,留些空格。经常补又经常被冲掉,一些人家无力再修,就找竹篾席挡上。时间久了,房子往往就垮了。久而久之,靠河一边的房子就少了许多,成了半边街。

现在,靠河一边也有很多地段是空着的,还叫半边街。刘万国老人说,那时,为适应南来北往客商、挑夫、行人的需要,全街除了几座移民会馆的庙宇及彭家巷子、马号巷子、堡上巷子、荒货巷子及几处栅口小巷,鳞次栉比都是饭馆、客栈、茶馆、酒馆,商业十分繁荣,几乎没有纯居民。

刘万国说,一般挑担背负的劳动者是进饭铺,有的吃了还要赶路,在来凤驿才住下,因此午饭是一定要吃饱的。他们知道哪家“帽儿头”大个(舀满饭的平碗里再被加上一种特殊的深桶碗的饭,就像一顶礼帽),烧白肥实,粉蒸肉肥腻旺实,老板娘热情豁达。

有的饭铺兼营客栈,那对于劳动人民就更方便了,如王三娘客栈,吃了饭可住宿,第二天好赶路。这类饭铺中午最热闹,堂倌喊客长声吆喝,客人也热情,像见到亲人似的。

当然,最热闹的是客栈、旅馆。那时客栈一般是双开间的铺面,两张方桌上堆放着高高的印花铺盖,门前挂着写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号灯,有的号灯则写着“未晚先投廿八(宿),鸡鸣早看卅三(天)”。门口站着吆师(服务员)大声吆喝迎客,有的甚至站在街中间来争相拉客。 

堂倌吆师堪比男高音歌唱家

马号(马候)巷子青石板还隐约可见

繁荣的经济自然会滋生繁荣的文化,客栈的“喊堂”艺术也很有趣。

那时,服务挑子客、背包客的饭铺是蒸菜、萝卜汤,客人坐下就吃,吃了就赶路。还有一种讲究一点的饭铺,应该叫饭馆,除少许有蒸菜的,大多主要卖炒菜。

老板把已剖好的鸡、长块的肉以及肝腰心舌,甚至几根葱蒜,也挂在堂上横吊的竹竿上,以之招揽顾客。同时,聪明的老板还会在听觉上下功夫——除了从色香味吸引食客,还会聘请一个脑瓜子灵有一副会“喊堂”的好嗓子堂倌、吆师。

这里请呀……”从欢迎客人进店起,客人落座报菜名,都用韵白夹杂的语调,确定后又向炒菜师傅喊唱。结账时心算特快,不亚于计算器,点着各种杯盘碗盏,唱出它们的价格来,口齿清楚,让食客听得明白,然后又以高声喊唱金额总数通知柜台。

那些堂倌音色之美,音域之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简直就像是一个男高音歌唱家在歌唱,过往的行人都要停下来欣赏一下。吃得酒足饭饱的客人,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拿言语”的袍哥有地位

据1994年版《巴县志》记载:“哥老会又称袍哥、汉流……乡镇堂口尤以西里的白市驿、东里的木洞镇、南里的鱼洞镇为最多。”商业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发展,同时烟馆、赌馆也异常多,自然给老百姓带来不少恶果,它们与白市驿的浓厚袍哥氛围有着很大的联系。

袍哥是怎么产生的?原来,产生于清末民初的袍哥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斗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时白市驿的袍哥是相当有势力的,可以左右社会和地方政府。以致后有民间谚语:“是皮不是皮,难过白市驿;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

如今已成为当地老人休闲娱乐的茶馆什么是皮?其实就是袍哥身份,入了袍哥,就是“嗨了皮”。如果你不是袍哥,做生意或路过遇到困难被人算计要吃大亏,不“嗨皮”就很难在当地站住脚。

如果是袍哥,在外闯了祸、伤了人、当了逃兵,潜逃路过时只要亮出袍哥身份,“拿了言语”,哪怕是政府追缉的逃犯,也会保你平安通过,并送钱财作盘缠。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是真的袍哥。

在旧时,民间纠纷也多是双方请有威望的袍哥大爷在码头茶馆里断理,这就叫“吃讲茶”,说得脱走得脱,输方付茶钱。茶馆两三开间,十多二十张桌子,“吃讲茶”时一般座无虚席,一人一碗茶,要泡上几十近百碗茶,却没有逢场天的人声鼎沸。叫卖瓜子、掏耳取痣、看手相的都不得入内。只有一个例外,胸前吊着一架大钢质水烟杆的烧烟人,可走来走去,把长嘴烟杆送到要吸水烟人的口中,如果对方坐得较远,他走过去不方便,就会取出插在袋中备用的长烟管接上,送进对方的口中,有时甚至接上两支烟管才能吸着,这是一种气派,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如果最后大爷对你说:"去把茶钱给了。"这就表示你输了,即便有理,你也必须接受,大爷的话叫“开金口”。

当然,袍哥讲义气重面子,客观上有时也会做些好事。”任洪全说,重庆遭遇日机大轰炸那些年代,每逢过年时袍哥都要坚持组织龙灯会玩龙灯,客观上起到鼓舞大家抗战必胜的决心,年年都办得热闹。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肖雨 文/图

原标题:成渝古道11座古驿道复原工程近日竣工 顺便来听听白市驿的老龙门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