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不变和变了的老街 都是一笔财富

03.02.2017  18:10

  木洞河街夜景。

  讲述人: 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巴南区木洞,一个匍匐在长江边的小镇,是我的故乡。

  经长江,远远看到镇后山上的巨大黄葛树,就知道家乡近了。临近木洞,码头上趸船林立,百舸争流。曾经繁荣一时的景况,可以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晓行巴峡》中一窥:“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后来,随着公路交通的兴起,水路没落,曾经繁荣一时的水码头回归沉寂。

  老街保护性修复开发将启动

  没有厂矿,没有大型企业,小镇安适恬静,缓慢地扩张成一条老街和一条新街,就再没任何动静。老街上的居民往新街转移,而年轻人羡慕外界的风起云涌,纷纷外出。老街已不复往日繁忙,雕栏花窗、青砖灰瓦开始布满蛛网,只有部分老人还在坚守,守着老屋,守着不多的岁月。

  春节,我特意绕过喧闹的新街,转入老街,街上空无一人,那些小时候踮着脚尖才够得着的糖果柜台,依然存在,柜台后那个孤独的老人,端着一个火盆,与脚边的猫一起睡去。

  时光凝固,有意与外界隔离,老街遗世而独立。我从头走到尾,独立长街,故乡该何去何从?

  “从未变化的老街,是木洞的一笔财富,我们马上要启动老街的保护性修复开发。”木洞镇文化站站长蒋效伦与我不期而遇。

  跟随他穿过老街一条小巷,一条宽阔笔直的滨江路环老街延伸。滨江路边侧临江,曾经的原生态沙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古意盎然的街道,青砖为墙,青石铺地,街两旁飞檐翘角,修竹掩映下,浮雕叙事,四合院的大门敞开,迎接八方游客。

  “这是我们镇里重点打造的河街,就是要再现木洞自唐宋时期建镇以来的古风神韵。”蒋显伦说,木洞镇作为传统的水码头,唐代时,就有“舟中集市”之称;明代时,成为川东“四大名镇”之一。至清末民初时,已达鼎盛,当年长江边商铺聚合成市,河上舟船聚集交易成市,千家万户一派奇特的水城景象。

  如今对河街的打造其实是一个开端。“在去年,木洞被重庆列入了50个特色小镇,木洞老镇还被纳入全市28个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这是木洞老镇复兴的一个契机。”木洞镇副镇长刘世川告诉我,接下来,那条让我焦虑的老街,将是重点打造对象。刘世川介绍说,木洞镇按照老街保护发展规划,严格保护、修缮老镇核心区,将进一步挖掘老街的历史文化,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巴渝传统风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老镇,促进旅游业发展,再现老街昔日繁华。

  大家都想回家乡发展

  走在木洞河街,儿时伙伴李梅的一声招呼,将我思绪拉回。记忆中,她多年前离开家乡,远赴新疆淘金。在新疆做川味卤菜,生意红火。李梅热情地拉我到她的门面小坐,摆一摆龙门阵。“我回来两年了,新疆的生意交给老公父母打理,我还是想回家乡发展。

  如今,她在河街租下一个门面,卖木洞蜜枣、油酥鸭等土特产,同时还卖新疆烤肉串。“从去年底开街开始,我忙都忙不过来,还把妹妹一家也请来帮忙。”李梅介绍,不但她回来了,李健、杨雨等当年和她一起离开的伙伴们,现在都在木洞镇上,开起了特色豆花馆、土特产商店等,随着游人不断增多,生意日渐红火。告别李梅,顺着河街往前走,途经停车场,车辆已将这里占满。川A、浙A、贵A字头的为数不少。

  离开河街,再次穿过那条小巷,我又走进老街,依然悄无人迹,鞭炮声从远处传来,更显此处清静。被岁月磨得圆润的青石板,缝隙间,冒出了小草。睡去的老人醒来,我为儿子买了一个孔明灯,慈祥的老人依在门口,目送我们走出很远后,然后坐站门口小凳,守着小店,守着即将到来的繁荣老街。

  文·图/本报记者 杨野 实习生 季科宇 赵香妹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