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七十二行当重现老山城

31.03.2021  17:19

 

巴渝七十二行当部分展示。新华网 彭博 摄

巴渝七十二行当部分展示。新华网 彭博 摄

巴渝七十二行当部分展示。新华网 彭博 摄

巴渝七十二行当部分展示。新华网 彭博 摄

牛偏耳们靠着双方握手时在对方袖口里比划来交易。新华网 彭博 摄

山城纤夫合力拉着船只逆流而上,越过险滩。新华网 彭博 摄

商贩从炉子里夹出刚烤好的烧饼。新华网 彭博 摄

  新华网重庆3月31日电(欧阳虹云)敲锣卖糖,各干一行。3月30日,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馆(以下简称“雕塑馆”)在重庆渝北巴渝民俗博物馆开馆。榨油匠、纤夫、挑水夫、抬脚、牛偏耳……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巴渝老行当一一再现,成为山城重庆一道新的风景线。

  雕塑馆以雕塑艺术形式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极具特色的79个巴蜀地区传统行当。展馆展出面积约700平方米,由79组,共计108个雕塑人物及道具组成,分为城乡力夫、良工巧匠、街巷能人和市井商贩4个单元。

  上百个民间小人物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再现了过去的市井生活和淳朴奋进的劳作场景,呈现出山城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

  “三尺白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刨沙。”这是对纤夫的描写。当时长江三峡以上河道暗礁弥补,激流奔涌,需要依靠众人合力拉着船只逆流而上,越过险滩。

  同样因为地势诞生的工种还有挑水夫。鼎盛时间,重庆挑水工人数达两万人。徐悲鸿创作的《巴人汲水图》就是对挑水夫的真实写照。

  牛偏耳等行当则反映了当时巴蜀的商贸情况。牛偏耳指买卖牛马等大牲口的中介人。因交易时多讲悄悄话要偏着耳朵凑近听而得名。还有的中介人靠着双方握手时在对方袖口里比划来交易。

  随着生产力进步和时代发展,传统行当或消失、或分化、或革新,或被替代。该展览为观众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巴蜀人文画卷,呈现了新老行当更替过程中匠心文化的传承。

编辑: 曹妤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