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探索“高校+市教科院+名优学校”三位一体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打造教师教育“免检产品”

27.06.2017  17:05

              重庆文理学院学生马若溢求职时在重庆一所重点中学实习,马若溢优异的表现让身边同事以为她一定就读于名校,得知她是重庆文理学院的学生时,同事感到颇为惊异。
              马若溢就读的重庆文理学院首届“卓越教师教育实验班”毕业生在名优中小学就业的不在少数,这在当下优质学校选人更青睐名校学生,师范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殊为不易。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如何使自己的学生能在就业市场上跟名校毕业生同台竞技?
              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漆新贵介绍,教师教育是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强项之一,学校在升本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彰显传统特色。
              2013年,重庆文理学院选拔部分优秀师范专业学生,与重庆市教科院共同组建“卓越教师教育实验班”,探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有思想,教学有风格,做人有魅力。”这是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眼中卓越教师应有的素质。
              重庆文理学院探索出了“高校+市教科院+名优学校”的三位一体卓越教师培养模式:高校负责班级组建和管理,开展教育教学;市教科院负责遴选实践教学基地,协调安排实践教学;名优学校负责学生见习、毕业实习指导等。
        “卓越班”有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从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能力的递进式发展。从侧重教师基本技能提升训练,到侧重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逐步提升为侧重综合教学能力训练。
        “卓越班”的学生除完成本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学习以外,还需完成“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教育理论拓展”“教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4个模块课程的学习。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教师教育的‘免检产品’。”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部长何华敏说,“卓越班”的学生“三字一话”及教学简笔画、演讲与主持、教师仪表与教态都必须一一过关。
        “进来难,留下来更难”
        “我们这个班,进来很难,留下来更难。”连续担任4届“卓越班”班主任的任华说,很多学生进来后压力很大,“我的任务就是不断激发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让他们不要对自己有消极的心理暗示。”
            任华坚持每年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倾听家长对“卓越班”建设的意见,还要求学生每年给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学习成长情况。家长对此大加赞赏,有一位家长给任华回信数易其稿,竟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学生严鑫告诉记者,自己没进“卓越班”的时候,曾因专业成绩很好沾沾自喜,到了“卓越班”才发现,优秀的同学太多,只有不断向优秀者看齐,才能使自己更优秀。
            每年,学校从数百名学生中遴选100名组建“卓越预备班”,学习一年以后根据综合考核成绩淘汰掉一半左右。同时,学校也给上进心强、具有潜质的学生一次“复活”的机会。
            50%的淘汰率,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很多学生是通过“复活赛”重新回到“卓越班”的,“为‘卓越’而战”是他们相互邀约的誓言。2014级化学专业学生唐星宇曾因为压力太大哭过几次,“想过放弃,但特别不甘心,只能逼迫自己做得更好”。最后她“终于复活”了,“有一股劲儿在推着我前进,现在面对困难,我能更加淡定地应对”。
            培养延续到毕业后
          “‘卓越班’是学校送给我们的豪华‘大礼包’。”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杨璐,已被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实,她的硬笔书法完全靠自学,进入“卓越班”后才开始软笔书法的学习。每天,她都坚持练习两个小时。“没有‘卓越班’,我的书法不可能有这么大进步。”杨璐说。
        “我拿到了最后的入场券!”今年3月,因获得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杨渝柳被“卓越班”破格录取。大一时她曾与“卓越”失之交臂,那时她就暗下决心:“不进‘卓越班’,我依然能优秀。”最终,杨渝柳还是中途“上了车”。
            目前,“卓越班”的办学成果正日益凸显:2016年12月,3名“卓越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在前三届重庆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共获6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位居市内高校前列。
        “卓越班”的引领示范效应也开始发酵。借鉴这一模式,重庆文理学院12个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已经创建了“特色班”。如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语文名师工作室”,数学与财经学院的“名师梦工厂”,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济慈物理名师班”等。
            一些名校纷纷向“卓越班”的学生伸出橄榄枝:“我们随时欢迎你校的学生来实习。”
            据介绍,“卓越班”学生毕业后,重庆文理学院还将实施“加油站”计划,通过“卓越教师成长加油站”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专业成长进行跟踪指导,做到离校不断线,持续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师发展资源,并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反馈的信息对在校“卓越班”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几年的努力,“卓越班”的学生正在用实力改变用人单位对“出身”的偏见,实力与“出身”的赛跑,答案逐渐清晰起来。(本报记者 胡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