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

15.12.2015  13:09

  市科协党组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总体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的大事要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责任部室。制定“整合力量、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扶贫工作四原则,提出“点面、智资、短长”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点面结合、以面为主,力求吹糠见米。市科协把市委扶贫集团统一安排的“点”,与科协实际工作的“面”相结合,既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又重点向两翼倾斜,把钢用在刀刃上,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收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在“点”上,一是种好“责任田”。先后8次深入万州区三个联系点实地调研、出谋划策,做到精准滴灌。投入55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种植产业、道路交通和科普广场建设。二是用好“自留地”。实施“2020”重庆市科普示范工程,支持250万元用于潼南现代农业示范科普基地和巫溪县科技馆建设。开展定向捐助捐赠,组织直属企事业单位献爱心,向贫困地区优秀教师资助教研基金20万元。在“面”上,一是设立扶贫专项。实施民族地区科普专项工程,支持25万元用于民族地区特色科普设施建设。每年投入项目经费40万元,实施贫困区县科普示范点建设项目。二是现有项目倾斜。从获得的国家、市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资金1780万元中,拿出1114万元支持贫困区县,占总金额的60%。争取中国科协项目资金近600万元,为贫困区县配发科普大篷车9辆,资助建设重庆西藏中学科技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组织市青少年机器人集训中心等四家单位,向城口、石柱和巫山捐赠价值50万元的科技活动器材。联合社会企业,投资360万元,联建农村校园科技馆12个。

  二、资智结合、以智为主,发挥自身优势。市科协注重发挥智力资源这个最大的优势,以扶智为主导,最广泛的整合和动员科技工作者投身扶贫工作,弥补科协少资金、少项目的不足。在“资”方面,联合邮储银行、人保重庆分公司,实施“银会合作”。2015年投入奖补资金105万元,云阳和潼南已获得首批贷款2150万元。在“智”方面,一是开展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举办“专家企业面对面、把脉问诊促发展”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市畜牧兽医学会等11个学会15位专家,深入潼南、巫溪等贫困区县开展集中技术咨询活动。以农科学会联盟为支撑,设立“农科专家急诊室”,接受咨询近200次。二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服务。设立“医科学会联盟技能提升中心”,先后9次深入奉节、忠县等贫困区县,开展医学专业继续教育活动。三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梁平、江津和城口举办花椒、生猪和养蜂技术培训,培训技术人员近700名。

  三、短长结合、以长为主,聚焦发展“后劲”。市科协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与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结合,兼顾当前、放眼长远、良性互动,着力推动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在“短”方面:一是开展扶贫慰问活动。安排10万元慰问万州区熊家镇石公村和长岭镇安溪村,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对接40户贫困户,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棉衣棉被等物资。二是开展民生专家服务团活动。组织医学、农业等100余名专家,深入到巫山、彭水等贫困区县开展技术指导、咨询义诊等服务活动。三是关爱留守儿童。组织400余名贫困区县学生,走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科技企业等科普场所,开展夏令营科普体验活动。联合上海智慧圆科普设备教育有限公司遴选20名贫困学生开展科普旅游圆梦计划,资助石柱县两名贫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      在“长”方面:一是完成“石柱县黄水旅游品牌提升研究”决策咨询项目,提出《关于黄水旅游品牌提升的对策建议》,为石柱旅游发展把脉导向。二是实施专项科普活动。投资347万元,在贫困区县实施科普示范村(居)、农村校园科技馆建设等4个科普项目,增强了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组织全市19辆科普大篷车开展渝州行活动,深入9个贫困区县72所学校,受众超过20万人。三是开展科技信息数据推送培训。在万州、黔江等贫困区县开办2期科技信息数据推送培训,为70余家企业进行了数据库安装注册。

  社会扶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