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最后的航道信号工 53年坚守造就“平安航道”

03.05.2015  12:37

  北碚区嘉陵江航道段庙嘴信号台,胡文钰(中)在给儿孙讲述当年的故事。 记者 蒋雨龙 摄

  五一节,许多劳动者依然坚守岗位。北碚区嘉陵江航道管理庙嘴信号台,84岁的老信号工人胡文钰带着儿子、孙子日日夜夜坚守。53载春秋,在他们所在的航段,没有一次因为指挥失误导致的水上交通事故。

   365天无休

  每天拉信号标百余次

  3个红白色的信号标、7米高的信号杆、约8平米的小露台,这里便是北碚区嘉陵江航道段庙嘴信号台,简单的装备构成了航道第五代信号台。“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当年要好得多,自动机器化的信号台,一键操作更加省力、安全。”胡文钰告诉记者,第一代信号标是由煤油灯代替的,后来改进用竹子编制而成三角形的标识,用棕绳串起来挂在几根木杆上,类似于早年的升旗台,利用左右两个标识的升降,对上下游驶来的船舶发出通行信号。

  1962年胡文钰来到信号台工作,和老伴一起在这里一守就是53个年头。由于航道上的行船没有时间规律,一个信号台仅有两名工人,必须24小时在台上轮值,吃住都在嘉陵江边,长年与江水、船舶为伴。

  “那时,在江上行驶的多为货运木船和机器船,船只小、数量多,且嘉陵江上这一段航道险峻。”胡文钰回忆,由于没有望远镜、电话等通联设备,信号工只能用肉眼观察航道的上下游情况,当上游来船时,工人需要把三角箭头朝地面的信号标拉到顶端,以此给船舶发出通行信号,船通过之后,又要降下该信号标。

  “70年代,江上平均一天通行近百艘船,就要上下拉动信号标约两百次,一般人都吃不下来这个苦。”由于长年劳作,久住江边,胡文钰的背驼了,关节炎也常发。“当年在这个站台工作的信号工仅有我一个人还在世,我会带着儿子、孙子站好每一班岗。

  最怕大风

  拉信号标像放风筝

  四季轮回气候多变,在江上最怕遇到大风大浪和下雾天气,庙嘴信号台所在的航道段是嘉陵江上最险航道之一,由于航道类似狗的后脚,所以俗称“狗脚湾”。“经验最丰富、技能最好的船长经过这个航段,都不由得心生紧张。”胡文钰的儿子、61岁的乔华指着远处的航道介绍。

  “有一年江上起大风,我在下降信号标时,风吹得信号标打翻转,就像拽到一只要断线的大风筝,相当费力,拉绳两头稍有收放不到位,就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胡文钰边比划边回忆,重庆素有“雾都”之称,若是江上出现大雾,也将给航道信号发送带来大挑战,虽然船舶停止等待信号地点距离信号台仅有2公里左右,大雾使我们看不清航道两头行船,需要有工人分别到上下游中段进行人工指挥,在船舶和信号台之间搭起桥梁。“那些年,站台仅有两个工人,遇到恶劣天气,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喊儿子一起来帮忙拉绳、站岗。

  见证变迁

  成最后一批信号工

  “长年的坚守,最难熬的就是寂寞。除了看看电视,和附近的乡亲聊天,胡文钰喜欢在江边喝喝茶、修剪花草。”对于枯燥的坚守,胡文钰一家没有一句怨言反而是满满的骄傲。上万个日日夜夜,在他们所在的航段,没有一次因为指挥失误导致的水上交通事故,保障了来往船只顺利通过急滩险湾。

  信号工人这般辛苦,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愿意坚守在此?乔华告诉记者,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一来二去就生了感情,看着老一辈为了这份事业尽职尽责,潜移默化中自己也决心要担起这份责任。“这些年守在站台上,最心有愧疚的还是对家人。”乔华说,家里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操心,儿子3岁那年在站台上突发高烧,当时航道上下游来船频繁,如果我离开岗位,就等于十字路口的信号灯不工作了,情况好的话行船将排成长龙,更糟糕一些,船舶乱窜将导致交通事故。直到等来换班工人,乔华才着急地背着儿子向医院奔去。

  “嘉陵江航道上现在仅存5个信号台,信号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重庆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党支部书记黄世忠介绍,随着航道“渠化”工程的实施,滩险礁石越来越少,通行条件得以改善,借助高科技AIS、可视技术等系统的发展,以及船舶运量增大数量减少,辛劳的信号工将被先进技术所替代,而信号工将经过培训转岗成为航道工等,他们将成为嘉陵江最后一批信号工。(记者 李舒)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