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16年上半年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回顾

25.08.2016  19:45

  今年以来,市级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脱贫攻坚,紧抓产业扶贫,全力助推贫困区县脱贫摘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18个贫困区县产业扶贫总投入21.0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432个,落实项目资金14.08亿元,带动建卡贫困户14万户。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着力推动特色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在贫困县区和贫困村推动柑橘、草食牲畜、茶叶、榨菜、生态鱼、中药材、调味品等7大特色产业链延伸,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农业项目资金聚焦扶贫,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截止6月底,市级已安排18个贫困区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产业项目资金28.68亿元,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增量部分用于贫困区县的比重达77%。支持贫困区县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扶贫、林下经济等切块资金使用由区县自主确定扶持的产业和项目。安排18个贫困区县油茶产业项目2670.00万元,林业特色效益产业项目1890.00万元,林下经济项目1500.00万元。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安排1600万元,计划在黔江、武隆、忠县、南川等区县开展生猪收益保险25.5万头,在潼南、涪陵开展蔬菜价格保险17.5万亩,在忠县、潼南、开州、云阳开展柑橘收益保险8万亩等。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31个,农业保险保障金额112.31亿元,参保农户158.5万人(次),已决赔款5811.66万元,赔偿受益农户10.5万人(次)。

  (二)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安排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4.75亿元、中央现代农业资金1.54亿元、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资金1880万元、基础母牛扩群资金2530万元,支持贫困区县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在10个贫困区县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落实2300万元扶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贫困区县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点54个,今年春夏两季,全市累计推出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31条、休闲点539个。据统计,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春季接待游客5700万元人次,综合收入108.3亿元。2016年供销合作组织发展资金3500万元、204个产业项目,安排给贫困区县2340万元、134个产业项目,分别占67%、65.7%。在18个贫困区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4家,带动农户46.5万户;农民合作社1.78万个,带动农户51.35万户。建立了榨菜、山羊、生态渔、晚熟柑橘和荞麦5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80个产业科技专家组,228个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分别安排2030万元和1128万元,支持贫困区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着力加强贫困地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支持各级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农民群众或与农民群众共同入股创办农民合作社,组建各类协会组织,优先吸收贫困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组织,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提升发展能力,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半年来,在贫困区县乡镇改造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35个,建设农资标准店116家,建设完成庄稼医院4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62个,在贫困区县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21个,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社98个,合作社联合社11个,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县二级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建设为主,累计建成市场及农产品配送中心162个,新建“绿优鲜”社区连锁超市17个,完成农产品经营额102亿元。先后在奉节、云阳、秀山等贫困区县投资了农产品综合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主要吸纳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入驻,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目前各项目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云阳市场已经全面投入运营,日交易农产品400万元以上;奉节市场总投资4.7亿元,现已竣工并开始招商;秀山市场完成投资7403万元,B、C区主体结构完工。再生塑料加工项目在涪陵区实施,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百亿级的产业规模。

  (四)着力加大乡村旅游扶贫支持力度。市旅游局、市扶贫办等市级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渝府办〔2016〕127号),进一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有效提高了扶贫工作精准度,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多赢局面。据统计,2016年1-6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150万人次。上半年全市安排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801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村乡村旅游、贫困区县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培训。争取国家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资金2000万元用于万州区、黔江区、城口县、武隆县、开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丰都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的22个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基金5.94亿元,涉及城口县亢谷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一期)、酉阳龚滩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13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在扶贫开发重点县。

  (五)着力推进电商扶贫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市商委、市扶贫办、市林业局、市农委等部门围绕电商扶贫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网上村庄在2015年已验收并投入使用的村级服务站87个基础上,2016年新建设线下村级服务站42个,力争覆盖更多的区县,80%贫困户纳入线下村级服务站服务体系中,为精准扶贫服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项目。据网上村庄公司统计,目前平台用户数量达100万人次,平台上线农家乐4000多家,农产品1600多种,已覆盖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在石柱、酉阳等建设了村级信息服务站。推动特色产业生产智能化技术创新,在黔江、开州等10个区县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由于有关部门和区县高度重视,全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建涉农电商平台超过110家,涉农网商超过2万户,建成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600多个。围绕“电商进村、金融进村、超市进村”工作,一方面通过新建和改造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推进“超市进村”,改善和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电商进村”,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如黔江区供销合作社开办的“亲戚田园”以“你是我的亲戚、我是你的田园”为服务宗旨,在全区所有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对应设立25个电商服务站,把农产品从网上进行销售,全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全市贫困区县供销合作社全部成立了农产品电商公司,与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构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半年销售额实现18亿元,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农产品卖难问题。2016年已经成功在贫困区县为农民合作社发放贷款近8000万元,带动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5万余贫困农民从中受益。

  (六)着力建立贫困户资产收益联结机制。将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扩大到18个贫困区县,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个区县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改革。截止6月底,已开展股权化改革项目258个,涉及财政补助资金2.25亿元。有155个项目实现资金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涉及流转土地9.4万亩,量化资金1.17亿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172个,持股资金1497万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86万户,持股资金4101万元,其中贫困户4014户,持股资金1261万元。同时,在747个村级集体、2638个组级集体开展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实行“保底分红”,有近40家企业与农民实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654家,入股土地108.96万亩,成员42.1万户。

  (七)着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扶贫。 一是信贷投放增加。 截至2016年3月末,全市18个贫困区县(含2015年已脱贫摘帽市级贫困区县涪陵区、潼南区,下同)3227.4亿元,较年初增加251.5亿元,与去年同比增加426.6亿元,增幅15.2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5%的4.73个百分点。全市银行有财政贴息的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14.06亿元、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2亿元,38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同时,农行、邮储重庆分行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近几年累计核销小额信用贷款本息超过4亿元。 二是基础金融服务提升。 14个国定贫困区县的456个乡镇的标准化银行业服务网点覆盖面达100%,且均设有村镇银行(秀山村镇银行已批筹)。国定贫困区县3978个行政村以网点、电子机具或流动服务已覆盖3601个,覆盖率达90.5%,其中丰都、石柱、巫山、巫溪、秀山5个县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是扶贫体制机制趋完备。 至目前,全市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性较强的扶贫实施方案。同时,按照“四单”原则,即单设部门和确定专兼职团队、单列信贷资源、单独考核激励、单独研发扶贫产品等,国开行、农发行、农行、邮储以及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7家机构2016年计划新增用于扶贫开发贷款190亿元,且近3年用于扶贫单列信贷资源超过1000亿元。四是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三农”融资担保服务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我市兴农融资担保公司、农业担保公司、三峡担保公司3家国有性质涉农担保公司在保余额达1141.6亿元。兴农融资担保公司现已在我市15个贫困区县个涉农区县设立了子公司,明确了“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助推两大生态区改革发展,助推农村青年、农村妇女、贫困农户等特殊群体就业增收”的工作重点,实施 “一区(县)N产品”的特色化经营和产品创新战略,推行农业产业链金融开发模式,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状况。五是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品和服务。自我市开展“三权”抵押融资以来,截至2016年5月末,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17.4亿元,余额242.48亿元,其中60%投向18个贫困区县,有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对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二、存在问题

   一是区县产业空心化依旧明显,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有差距。 贫困县缺乏有实力的生产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少,主要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劳动力生产要素缺乏。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诸如疾病、入学、灾害、残疾、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思想观念陈旧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部分区县对贫困家庭贫困人口产业精准脱贫的聚焦度不够,制定的产业政策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可持续性,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措施不够细化、实化、精准化。

   二是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区县对攻坚阶段市级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和资金投入,工作准备不足,导致一些政策未能迅速落地生根,一些项目未能加快实施,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进度缓慢。少数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知晓度不高,对如何享受政策、如何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如督查发现一些镇村通过购买鸡(鸭)苗等,发放给贫困户散养等单一方式解决贫困户脱贫算账的“达标越线”,对发展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思考不够、办法不多。

   三是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扶贫产业信贷需求不足与贷款难并存。 脱贫攻坚中政策性银行借助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以统贷方式介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连片贫困地区开发,扶贫精准性难以保障。部分区县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对贫困户到户兜底保障作为主攻方向,精准产业扶贫规划落实难、推进慢、见效迟。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评级滞后,产业发展的前期投入主要以农民自筹分散投入为主,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对农户的带动性不强,成规模的扶贫产业信贷需求不足,扶贫小额信贷总量不大,覆盖面不宽。同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有关区县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仍在探索之中,银行信用风险上升、盈利下降,涉农不良贷款反弹,部分银行对涉农贷款惜贷、慎贷现象有所上升。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一)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动扶贫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 立足贫困区县的资源禀赋优势,依托乡村区位条件和资源特色激活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巫溪、城口、酉阳、彭水、石柱、奉节等贫困县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建设。依托当地特色景观和旅游名镇名村,开发贫困村高山资源,提升贫困村贫困户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贫困村避暑休闲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示范线和示范片,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力争在2018年前后建成“两带(长江乡村旅游示范带和乌江乡村旅游示范带)、三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和大娄山区)五十五片”,发展农家乐5万户,打造民宿村寨150个,乡村休闲小镇20个,带动25万户发展配套产业或者提供劳务,实现贫困农村100万人稳定脱贫致富。

   (二)巩固提升电商扶贫成果,积极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多种模式。 市级有关部门在现有电商工作基础上,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扶贫给予资金倾斜,做到电商“真扶贫”。如:巩固提升已建成的87个电商扶贫“网上村庄”村级服务站的扶贫成效,进一步探索完善“线上和线下、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公司和合作社、电商带头人与贫困农户”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支持电商扶贫社开展电商带头人培训、贫困区县农家乐和度假村的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以及农村电商宣传推介工作,提高贫困村、贫困农户参与电商扶贫广度和深度,扩大规模,拓展范围,着力推进一二三精准扶贫产业 有效融合。以互联网+扶贫推动贫困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扶贫产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推广财产投入股权化改革和资产性收益联结机制试点 。推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商扶贫、信贷互助、彩票公益金等资产性收益试点的广度和深度,适时出台扶贫产业资产性收益扶贫实施意见,逐步建立长效、稳定的产业精准扶贫机制。鼓励扶贫项目实施村成立股份合作社,探索扶贫资金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贫困户”的股份合作机制。鼓励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农户用补贴资金联合经营现金流充沛、回报效果好的停车场、物流仓库、厂房、大棚等固定资产,确保贫困户尽快获取资产性收益。

   (四)整合资源推动精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组织编制和认真落实“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以整村脱贫贫困村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重点,以产业精准扶贫为纽带,深度融合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整村推进、金融扶贫等系列扶贫政策,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电商扶贫贫困村线下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电商扶贫系列培训,增强贫困村运用电商平台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机制,实现精准扶贫。组织筹备第五届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进一步推动实施旅游精准扶贫。

   (五)创新举措力争金融扶贫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相关区县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加大对涉及贫困户贷款的补助、贴息、奖励以及相关担保费减免力度,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扶贫的信心和积极性。二是打好金融扶贫的组合拳,建立金融扶贫项目库,把贫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专业协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金融扶贫重点支持对象整合扶贫再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金、产业(财产)保险等金融工具,培育一批金融扶贫示范点。三是探索“扶贫企业+合作社+金融资金+贫困户”的信贷到户机制,减轻信贷资金在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投资风险。四是争取扶贫再贷款政策尽早落地,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成本的贷款资金。五是巩固发展贫困户意外伤害保险、农房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基础上,拓展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宽度,为贫困户发展产业“保驾护航”。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