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委主任周旭在在2008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02.12.2015  20:32
     扩大开放合作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在2008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周 旭   (2008年2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新阶段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为统揽,认真贯彻全国地方科技厅(局)长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科技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及2008年工作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为建设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小平副市长专题听取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稍后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过去一年的工作和下一步主要任务向大家作报告。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科技战线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推动自主创新,致力推动产学研合作,致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科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    ——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升 。预计全市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稳定在全国前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1.2%。专利申请6715件、授权499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01件、授权354件,分别增长32.9%和43.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拟奖市级科技奖励134项,其中,突出贡献奖2名、国际合作奖2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1%。    ——争取国家科技资源取得重大突破。 全年落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88项,计划拨款4.77亿元,已到位2.63亿元,增长20.7%。我市与科技部签订部市工作会商议定书,并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商定的7个重大项目已进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全年新增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产业示范和创新基地、2个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支撑带动产业效应逐渐显现。 启动实施9个重大专项和91项重点攻关项目,企业牵头和产学研项目占86%,解决106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研发成功,首款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成功下线。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长寿化工园、九龙轻合金园等逐步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5家、高新技术产品36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1314亿元,增长40.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65亿美元,增长41.6%。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集成,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资源向企业汇集,实现优势领域的创新突破。   在工业领域,通过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特种船舶、仪器仪表等重大专项,搭建了汽车摩托车数字化协同设计、仪器仪表嵌入式开发等一批共性技术平台,支持隆鑫、华洋、齿轮箱等企业创建“数字化企业”,50余家汽摩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开展网上产品协同开发,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20%。通过组织清洁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攻关,攻克和掌握了镁合金复杂结构件压铸成型、多轴联动数控齿轮加工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首台七轴四联动数控滚齿机、首套炮射森林灭火系统、首个极光商智软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成功问世,天然气加气站成套装备和燃气汽车销售量占全国市场30%以上,远销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联合市经委开展创新型“十强”高新技术企业评选活动。联合市财政局、中小企业局、高新区、区县等,建立市、区县联动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实施机制,82家高成长性科技中小企业分别获得50—100万元的专项支持。深入实施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和发明专利资助制度,为企业减免费用682万元,企业专利实施率达68.7%。   在农业领域,通过实施良种创新工程和柑桔、生猪等重大专项,获生猪国审品种1个,水稻国家品种权保护6个并在抗稻瘟病育种上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起国内领先的柑桔育苗、施肥、检测、加工技术体系。率先开发出国内水旱两用“合盛”牌微型耕整机,并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真菌生物农药成套设备及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列入国家“十一五”首批星火产业带建设计划,新上国家星火项目19项,累计完成国家和市两级投入近3000万元,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3个,转化推广科技成果100余项,建成示范基地(园区)14个,开发知名名牌和产品43个。譬如,研发出的花椒嫁接、矮化密植等种植速生丰产新技术,使江津花椒亩产提高30%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9亿元,带动了61万椒农人均增收1500多元。   在社会事业领域,通过实施新型医疗器械等重大专项,支持新型DK手术动力装置、血液净化系统等新产品研究开发,医用无线内窥镜通过欧盟认证,出口英国、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等部门,建立6个降氟除氟技术推广示范村。成功创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黄连、青蒿等规范化种植通过国家GAP认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支撑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复方他扎罗汀乳膏等2个国家一类化学药获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研发出适合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焚烧工艺和焚烧炉液压控制、烟气净化系统等核心技术及装备,替代进口并应用于重庆同兴、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预警平台。成功研制出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面层,实现我国路面材料应用研究的新突破。支持国安、公安系统等科技进步,提高应急和安全保障能力。    (二)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着力提升科技平台服务功能   继续坚持以整合、开放、共享为目标,机制创新为核心,注重集成和盘活科技资源,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既为科研服务,又为社会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得到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探索出的产学互动、双向激励等建设模式面向全国推广。   研究开发平台全年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累计持续支持市级重点实验室22个、工程中心38个,其发表论文3518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814篇,收录率达23.1%;申请专利270件、授权192件,其中发明专利分别占65%和44.8%;举办技术培训125期、学术会议297次,培训1.5万人次;工程中心实现年总收入27.9亿元,增长66%,其中技术服务和产品收入14.2亿元。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建成,市农业科学院、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加快建设。   资源共享平台新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分中心3个,全市入网仪器设备达1300台(套),服务机时70万小时,综合利用率达72%;科技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定检测2.3万余项,开展技术咨询近5000次;“两车”中心为近400家企业开展专利服务。联合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考评、新购仪器设备联合评议等管理办法。   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1个,成果登记与鉴定权下放给区县,全年登记重点科技成果416项,增长58%;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9.7亿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15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诊断和科技咨询服务27批次。高新区入驻企业近1.6万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83亿元、技工贸总收入610亿元。重庆大学和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41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7亿元。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启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责任险等6个险种,8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总额2.5亿元,其中庆佳电子公司获得上万元的关键研发设备物质损失赔偿。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莱美药业、大足船锚等31个项目提供1.74亿元融资服务。    (三)推动科研院所“二次创业”,着力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   注重项目、基地、人才等统筹规划,中央在渝院所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年经营性收入达86亿元,成为行业技术创新骨干,重庆交科院同时获得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任务,重庆汽研所升格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冶赛迪在江津建立冶金行业专业设备中试及加工基地。实施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安排专项经费29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275台(套),柔性引进4名院士、招聘高层次人才67名。落实4家科研院所市级财政科技贷款贴息近200万元,促成市建科院等科研机构获得国家开发行、重庆银行贷款1.27亿元。协调12个开发类院所与60余家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市农科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山地农业研究中心,科技检测中心分别与瑞士SGS公司、德国莱茵公司合作组建食品和汽车检测实验室。开发类院所经营性收入增长33%。    (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广泛汇集创新资源   继续推进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单一项目合作向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转变。向科技部推荐国际合作重点项目35项,组织实施中俄、中德等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2项,重庆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被科技部分别列为国际合作重点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莫斯科成功举办2007年中俄科技创新论坛,在渝举办汽车摩托车用镁国际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活动22次。全年组织区县科技管理干部、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骨干赴境外考察培训34批次,审批出国团组20个,接待来访团组55批次。完成合同外资金额1855万美元,外贸出口3.58亿美元。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空间中心共建工业用通信技术和汽车摩托车摸拟仿真技术研发平台,时栅位移传感器产业化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全国首批民技军用试点项目,组织香港汽车零部件、信息及通讯技术等六大研发机构来渝与企业开展合作,牵头发起并成立西南片区产学研联盟。全年实施国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引进转化成果100多项,第八届中国重庆高交会暨第四届军博会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五)加强区县科技和科普工作,增强科技整体实力   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加强区县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出优秀区县17个。制定出台新农村建设、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系列方案和激励措施,启动建设永川黄瓜山等1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20名下农村。实施大足五金、忠县柑桔、荣昌畜牧科技城和江北奶业、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三城两园”综合示范。新增綦江等4个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支持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成梁平水禽等12个专家大院和云阳汽摩曲轴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举办区县科技管理干部业务培训、赴外考察、一圈与两翼科委间对口帮扶等系列活动,区县科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组织宣贯《重庆市保护和促进专利条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命名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8个,举办学习创新月、第七届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教进社区、书香满渝州”、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进校园等重大主题活动300余场次,编发《科普知识读本》10万余册,吸引近百万基层群众参与,增强了市民科学素质。    (六)深化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出台《重庆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点》,开通全国首个科技项目管理短信服务平台,累计发布项目管理重要节点信息1.3万条。设立项目咨询服务窗口,实行办理流程、办理时限一次性告知和网上公开受理,完善科技项目评审机制,市外专家参与项目立项评审比例达51%。强化项目执行情况评估和经费使用监管,首次对申请资助1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财务预算评审和财务验收审计,对中期检查不合格的“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承担单位给予了通报批评和停拨经费处理。   机关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和“清廉从政、服务发展”系列活动,深入30多个区县、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多家企业征求意见并开展政策咨询服务,落实整改措施26条,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科委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均达100%,被评为2007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甚感欣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奋斗和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市科委向所有关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科技工作除了存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创新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外,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明专利不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集成和工程化创新能力不强,可供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成熟技术和成果不多,科技对外开放不够,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政府公共资源统筹不够等一些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跃升期。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都把自主创新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绘制了我市今后五年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目标体系,特别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的重大任务,赋予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重大使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314”总体部署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重庆制造”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重庆创造”,为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做出切实贡献。   今后五年科技工作的 奋斗目标 是: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保持在全国12位左右,力争步入全国前10位。全市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8%以上,力争突破1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重点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   ----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4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6%。发明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5%。新产品产值实现翻番超3000亿元,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   ----创建20个“重庆创造”品牌。建成5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150个市级以上科技平台。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创新研究团队。科技外向度显著提高。建成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政府确定的“四大科技行动”为抓手,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行动,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围绕千亿产业链,千、百亿产业园区和百亿骨干企业发展需求,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发展。   在信息制造业、应用软件、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节能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新药创制、生物农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新启动实施12个千万级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在医药生物技术、电网安全等优势特色领域超前部署10个应用基础研究专题,获取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抢占技术制高点;以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科技合作计划和新产品计划为引导,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撑电子信息等9大新兴产业群发展。    (二)实施科技平台提升行动,发挥三大科技平台创新服务功能   注重发挥现有科技平台作用,推动平台建设布局向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倾斜,突出平台开放共享,完善其知识转移、产业服务和科普培训三大功能,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和培养聚集人才的示范基地。   研究开发平台重点推进结构优化、开放示范和上挡升级,在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分年度滚动建设100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开放示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培育10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以“一网九库”为重点,着力完善网络环境和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率。成果转化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转移工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机构,鼓励企业建设中试、孵化基地,培育以技术产权交易为重点的科技中介市场,发展和壮大科技投融资事业。    (三)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和科技服务民生行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着眼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农村扩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科技富民强县行动以科技助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农村新能源、信息化等领域,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一县一业一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建设50个不同类型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建立以1000名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50个专家大院、20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民生行动以关注市民衣食住行和健康、环保与安全为重点,开展重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科技攻关,加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等技术开发与科技示范,加快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新技术推广应用,保障市民公共安全,提升生活质量。    (四)推进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与活力   围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计划结构,注重计划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牵头或产学研合作实施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在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一批知识转移服务工作站。探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资金,放大政府资金的倍增效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完成100项国家技术标准和150项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加大对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开展原创性研究,支持高校和院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推动中央院所做大做强,实现市属转制院所经营性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目标,提升公益类科研机构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创办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业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丰富上市企业资源,争取3—5家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五)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外向度   深化开放合作是集成国内外科技优势、实现节约创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力度,使我市成为聚集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的洼地。   国内科技合作重点加强川渝、渝港、西南地区、长江流域的合作交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军工集团等的合作,联合实施攻关项目、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争取中科院在渝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突破。国际科技合作以加强与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的合作为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和承担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国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创办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输出成套技术和产品。   三、2008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科技创新攻坚克难、再上台阶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科技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目标是:力争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发明专利授权增长25%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左右。新建20个市级以上研究开发平台、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解决产业发展急需关键共性技术120项以上。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重点抓好九项工作:   (一)解决一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   一是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实施重大专项。在加快实施风力发电、特种船舶、制造业信息化等重大专项的基础上,扩大数字化协同设计共性技术应用范围,力争在风力发电机组系统设计、海上风电机组系统集成、万吨级特种船舶数字化建造、千万吨级炼油工程智能化仪表技术应用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甩图纸”、“甩帐表”示范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20%、减少库存资金50%。同时,新启动高性能轻合金、节能环保汽车、半导体照明、天然气化工等重大专项,催生一批“重庆创造”的新兴产业,提升一批“重庆制造”的传统产业。   二是组织实施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加快跨座式轻轨交通设备、超细玻纤材料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攻克轻轨车辆整车系统集成、轻轨转向架等10大轻轨装备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电子级玻纤材料制备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实现产业化。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策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撑计划支持。   三是推动重点园区科技创新。围绕北部新区、大学科技园、九龙创意产业园等国家和市级园区,搭建集成电路设计、天然气化工循环经济技术、影视动漫高清特技技术服务等共性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园区企业与高校结对联姻,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园区开展服务。   四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扶持20家中小企业争创产值超1000万元、10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1—2家中小企业上市苗子。   五是制定全市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发明专利资助力度,深入推进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服务企业200家以上,力争发明专利授权突破450件。   (二)围绕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一是筹备召开全市农业科技大会,提出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与市财政局联合开展良种创新工程后补助工作。牵头实施好生猪、柑桔等国家重大项目。围绕逆境育种、生物农药、奶业、农业机械等领域,策划一批项目争取国家计划支持。力争一批农业实验站等区域性平台落户我市。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良种创新、城乡统筹科技示范三大工程,组织涉农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围绕动植物优良品种、农村生态、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和科技示范,力争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小城镇住宅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围绕“一圈两翼”发展规划,加强对区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大国家和市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少数民族科技专项等计划实施力度。继续抓好“三城两园”建设。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50名,新建专家大院10—15个。联合农口、卫生、建设、环保等部门,实施新农村建设主推技术计划,示范推广一批共性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新能源、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建设10个不同类型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抓好校县、院县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示范基地。   (三)加快社会事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民生科技问题   一是围绕医药、环保、交通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应急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等重大重点项目,解决建筑运行能耗监测与网络化管理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肿瘤药物、人工耳蜗等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取得突破。启动绕城高速公路、长江水源热泵、广义数字化医院等科技示范工程5-7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50项以上。   二是加快以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和烟气脱硫技术为代表的环保产业基地建设,组建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和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一批环保成套装备和新工艺,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和产品。加快以超声和微系统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医疗设备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突破无线监控等一批关键技术,制定2—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快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3—5个示范区县,打造黄连、金银花等道地中药材产业链,研发10—20个中药新药,推进超声萃取、膜分离等现代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   三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体系建设,攻克事前监控、预警等技术,事中移动指挥、医疗救援等技术,事后生产生活设施快速恢复等技术,开发一批应急科技产品,打造应急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增强我市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四)拓展和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办好第八届重庆高交会和中美材料国际研讨会   一是全力办好第八届重庆高交会暨第四届军博会、中美材料国际研讨会、中欧材料高层论坛等重大技术交易和学术交流活动,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提升我市开放形象。   二是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和院所赴境外考察学习、开展技术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在非洲加纳举办发展中国家疟疾防治技术,在渝举办摩托车产业援外技术国际培训。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推动市属科研院所与美国Alfa公司、日本CE公司、英国TWI研究所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快建设重庆大学微系统和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俄国际军转民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促进我市轨道交通、天然气汽车、桥梁及隧道设计施工等成套技术向外转移。完成外贸出口4.6亿美元。   三是加强国内合作。继续扩大与国家部委、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市间的合作,筹备召开部市会商第二次工作会议,力争与科技部共同推进2—3项重大议题;加快中科院重庆工业用通信技术、汽车摩托车摸拟仿真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引进中科院计算机所等3个科研机构落户重庆。实施科技合作项目40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60亿元以上。   (五)启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逐步畅通科技投融资渠道   一是抓住国家推出创业板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设立改制上市补助专项资金,培育10个左右具有上市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推荐1-2个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加大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力度,落实市财政专项资金500万元,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为20-30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取5亿元以上的项目贷款和科技保险支持。   三是用好市政府新增1亿元科技风险投资资金,争取与科技部、进出口银行等共同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金创办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大高科技项目投资力度,改善企业发展投融资环境。   (六)加强原创性探索和研究,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   一是增加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鼓励高校、院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并适当向工业领域基础研究倾斜。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信息与光机电、环境保护、能源资源、新材料等领域和学科,组织实施30项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新建5—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二是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实施海外留学回渝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自然科学基金小额项目“直通车”制度。启动“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双十”计划,统筹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10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和10个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   (七)实施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   一是围绕重点学科和领域,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支持高校承担更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育更多的地方团队,争创研究型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   二是支持中央在渝科研院所牵头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支持中央院所以资产为纽带,项目、基地为载体,加强与市属科研院所合作,做大做强我市科研院所。   三是实施院所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促使院所转换机制,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加大院所发展目标考核,确保市属院所实现经营性收入递增50%。改善和保障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条件,逐步提高人均科研基本业务费。加强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市农科院、科技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重点科研开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八)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和激励措施,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   今年重点解决好政策不配套、政策不落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政策清理,整合、完善一批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跟踪国家配套政策,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宣传和培训,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评估。争取出台《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重庆市天然气汽车安全管理办法》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正案)》,继续推进《重庆市自主创新条例》等立法调研,开展《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立法研究,配合市人大开展《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执法检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办好科技活动周活动,力争建成25个市级科普基地。   (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机关   切实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素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强政策理论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在系统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启动50名科技干部互动交流和培养计划,举办科技管理干部创新培训班,增强驾驭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切实改进作风,着力优化服务。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入区县和服务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夯实科技基础工作,搞好统计调查分析,注重发挥科技顾问团、专家学者的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工作针对性。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   同志们!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形势催人奋进,使命神圣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跨越,朝着建设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前进,共同开创重庆科技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