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70年前,江津这一战促成重庆提前解放

10.05.2021  18:00

长江天堑,乃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到近代,长江两岸金戈铁马、炮火连天。

三国时期,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鲜为人知的是,70年前,在江津长江北岸,圣泉街道陡石村马鞍石,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守我攻的情况下,尽显英雄本色。

江津区圣泉街道陡石村马鞍石战场遗址  郑江黎 摄

如今的马鞍石战场遗址上,仍然布满炮孔、弹孔,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事。

记者为了找到马鞍石战场遗址也颇费周折。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沿山路而上,边走边问,最后,在陡石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了“”在巨石后的“马鞍石战场遗址”标志牌。

踏上马鞍石,豁然开朗。往东南方向看去,长江、几江半岛尽收眼底;往北移步,便能俯瞰圣泉街道、滨江新城。如此地势,兵家必争。

解放 军以少胜多  具有重要战略战术意义

江津渡江战斗第二路战斗地  吕晓 摄

1949年11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退到江津对岸沿江布防,一部分残兵败将占据高地,修筑工事,妄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向重庆方向推进。

1949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綦江后,分路挺进江津县境。1949年11月28日下午,江津县城和平解放。

11月29日凌晨,江津渡江战斗打响,解放军兵分三路强渡长江。此战的战略意图是渡江后袭击白市驿机场,切断重庆敌军空中溃逃之路,包围重庆。解放军一路从米帮沱渡江,中渡登岸。另一路从东门渡江,准备在浒溪口登岸,但因浪卷飞舟,在石牛滩搁浅,遭遇敌火猛击,多人壮烈牺牲,4人英勇扑水登岸成功。第三路从五举沱渡江,汤粑沱登岸,未遇抵抗。

解放军强渡成功后,即向圣泉纵深进攻。当天,乳白色的大雾笼罩着大地,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强渡成功的解放军行军至陡石村马鞍石处,遭遇敌军疯狂阻击。敌军占据高地有利地形,以一个营的兵力,依托300米长的战壕和6个机枪掩体,居高临下,集中火力,向解放军扫射。

枪声、炮声、厮杀声震动山岗,英勇奋战的解放军战士从低洼地向上猛攻,敌人溃不成军,于当日19时左右向璧山方向狼狈逃窜。我军乘胜向白市驿机场推进,两个主力师对白市驿形成夹击之势,逼迫蒋介石放弃固守重庆的计划,匆忙乘飞机逃离重庆,促进了重庆中心城区于11月30日解放。

以圣泉区域为主战场的江津渡江战斗,规模不大却异常激烈,确保了刘邓大军两主力师夹击白市驿军用机场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在整个解放大西南战役中意义重大,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熔铸铁血军魂,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在江津渡江战斗中,马鞍石战斗最为著名。70多年过去了,马鞍石战斗的硝烟淹没在历史烟云中,那动人心魄的战斗故事却代代相传。至今,马鞍石上点点弹痕犹存,仅燕子岩的一石上,弹痕就有80多处。

积极宣传红色文化  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马鞍石战场遗址  郑江黎 摄

马鞍石顾名思义形如马鞍,以前岩壁下不仅能遮风挡雨,还住过人。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护意识不够,有人开采石材,造成了破坏……”和记者聊起当年的战斗,村里的老人滔滔不绝,除了诉说战斗情况,念叨最多的就是没有保护好文物的遗憾。

但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村民们对文物价值作用的认知显著提高,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清明节、建军节,有单位来马鞍石战场遗址开展活动,村里的老人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积极宣传红色文化。之前马鞍石战场遗址标志牌出现了松动,村民们也主动将其修复。

这与圣泉街道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密不可分。圣泉街道辖区古代、近代文物众多,在区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圣泉街道成立以来,对街道辖区现有文物点全面梳理,收集资料,深挖文化古迹线索,利用院坝会、微宣讲等形式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圣泉街道正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与文物主管部门对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文物历史背景,延伸文物内涵;组织多种形式的参观宣传活动,让圣泉居民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

圣泉街道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更加亲和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大家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历史的参与者、知识的受益者、文化的传播者。

原标题:鲜为人知!70年前,江津这一战促成重庆提前解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