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 外国人白帝城看风景自己成风景 40年后 奉节全县就是一个开放式大景区

12.12.2018  17:22


四十年前,改革的春风吹越夔门,吹拂三峡。位于夔门之下的千年古城——奉节白帝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三峡旅游最先苏醒的地方,成为三峡中最早收费的景点之一。封闭的峡门打开。三峡旅游,像一粒微小的种子,在春风中破土、萌芽、成长……在奉节,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春风沐浴中,古老的白帝城如今生机勃勃。它见证了三峡旅游兴起,是三峡旅游发展的小小缩影。

民众看到“高鼻子洋人”感到稀奇

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奉节白帝城,三国时期刘备托孤之地。

史载,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

从山脚下拾级而上,要攀登近千级石阶,才到达山顶的白帝庙门前。

孤堂位于白帝庙前殿。在托孤堂,再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情景,二十来尊高2米多的蜀国君臣彩塑,造型生动,形态各异。

这里是三峡中最早实行收费参观的景点之一,也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中三峡旅游最先苏醒的地方。”昨日,说起奉节旅游的发展过程,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奉节县原旅游局党组书记赵贵林有些激动。今年74岁的他,可谓当之无愧的“奉节1号导游”,他不仅是奉节旅游的见证者,也是奉节旅游的推广者。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封闭得太久了,人们对旅游基本没有了什么概念。”赵贵林说,奉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有着壮丽秀美的风景,可在改革开放前,几乎处于“无人游”的状态,更谈不上有什么旅游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的白帝城,破败得成了一所荒庙。”赵贵林说,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雕塑破败不堪,基本上无人管。白帝庙围墙外的土地,都被当地农民开垦作了耕地,种植粮食。只有白帝庙里,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文字,显示着岁月沧桑。

1979年国门初开,改革的春风吹越夔门,吹拂三峡。

白帝城这个被当地人当作破庙的古城,首次对外开放。虽然破败不堪,但在“刘备托孤”等历史文化的吸引下,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这里,朝拜这座千年古庙。

那时候,白帝城的门票是5分钱,虽然经济紧张,但很多人还是省吃俭用,节省钱上山游览。”曾长期在白帝城下居住的奉节县退休干部黎扬学说。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游白帝城时,是什么情形?根据黎扬学等人的回忆和史料显示,1979年,国旅长江分社与美国林德布雷德旅行社合作,首开长江对外旅游的先河。当年11月初,七个国家的六十多名外国游客,乘坐长江第一艘真正的游船昆仑号沿江而上,辗转来到白帝城。

他们来这里看风景,可能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当地人眼里的风景。”黎扬学等人回忆,当天,不少当地老百姓来到白帝城下看稀奇,为的是一睹“高鼻子洋人”到底是什么模样,更有人因为得到他们的小礼品高兴不已。

发展旅游曾被讥为“吃饱了没事干

随着一批批外国游客前来“探险”,白帝城的知名度渐高。

随着游人增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奉节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白帝城大面积维修恢复。上世纪九十年代,白帝城再次大规模维护,并兴建了上山索道、白帝城索桥、夔门古像馆、竹枝园等附属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奉节成立了白帝城文管所,负责管理相关事宜。

由于认识及发展观念的落后,一度时间,发展旅游曾被讥为“吃饱了没事干”,不务正业。虽然地处夔门,有着白帝城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奉节的旅游业仍不温不火。

据黎扬学等人回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奉节相邻的巫山县,大力发展旅游,小三峡等景点很快在全国打响,很快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而奉节当时对旅游的发展不及巫山重视,两相对比,差距立现:一到晚上,巫山县城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而相邻的奉节却黑灯瞎火,显得冷清。时为奉节县委书记的刘本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召集干部研究对策,仍有干部不以为然,对县里“旅游兴县”的提法表示抵触,认为根据奉节的基本县情,旅游还是只能当“副业”,还是得抓农业,抓粮食生产……

县里为此还调整了几个领导干部的职务。”黎扬学等人说,后来,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经常带头当“导游”作推介,大搞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了小寨天坑、天坑地缝、兴隆古镇等景点,改造宾馆等设施提升接待能力。经过几年努力,终于与巫山形成了比拼之势,白帝城成为首批国家4A级景区,奉节跻身全国“旅游大县”之列,成为众多三峡游客的必选之地。

从1997年起,白帝城每年的游客达到40~50万人次。刘备托孤的故事,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游客……

三峡蓄水后,与高峡平湖相伴的白帝城,有了别样的美丽,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它显得安详、沉稳,更具内敛力。

不少游人感叹:“白帝城里留下的一切,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三峡历史。

历史文化成发展的最大潜力

在这里,李白留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脍炙人口。

在这里,杜甫留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感受到的是孤独的悲伤和幽远的意境。

在这里,刘禹锡、陆游、李白、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王士祯等人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流传至今的名作。

因此,奉节又名诗城,一座白帝城,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接踵而至,他们钟情于这里的山水秀色与风土人情,留连忘返。

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的‘诗城奉节’概念,对奉节旅游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赵贵林也是当地竹枝词的一位传承者。他说,根据有关史料,历代人在奉节创作了一万多首诗歌。仅杜甫就在夔州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写诗四百三十多首,占今存杜诗的三分之一左右。

经过不懈努力,奉节“诗城”的名头已经叫响,“诗城”的魅力正在展现。在白帝城旁的水域,由著名导演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归来三峡》已在搭建演出台,不久将开演。据了解,《归来三峡》将选点在白帝城风雨廊桥以西的南门沱水域,依托白帝城、瞿塘峡、夔门三大景点为背景,演出节目以奉节诗词文化、三峡文化、三国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再现诗词创作意境,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呈现最为震撼的舞美效果,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体验壮丽的自然景观,品味无穷的文化魅力。

三国文化、诗词文化、三峡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养分,是奉节发展旅游的最大潜力。”在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看来,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仅仅只有旅游产品是不够的,还要挖掘文化的内涵,让文化与旅游共生,促进旅游发展。

杨树海告诉记者,接下来,奉节将通过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诗歌“六进”等活动,将奉节“诗城”的名号叫得更响。

从单一景点发展到“全域游

在赵贵林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一张2005年版的10元人民币特别醒目,它的背面是夔门。他说:“每当看到它,我就感到,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有可为。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奉节旅游的见证者,赵贵林见证了奉节旅游从单一的白帝城景区,蝶变成天坑、地缝、龙桥河、毛草坝森林公园等全域化的旅游大县。

40年前,奉节旅游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白帝城和瞿塘峡,而今已是向4098平方公里的全域化迈进。”赵贵林介绍,1987年,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成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人们游览就只有白帝城,滞留时间就是一两个小时,然后坐在船上,仰观一下瞿塘峡,虽然当时人气不错,但旅游收入却不多。如何推出更多的景点,让客人在奉节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一直是奉节旅游努力的方向。此后,奉节先后“”出了世界奇观小寨天坑等景观,呈现给游客,让奉节旅游内容更加丰富。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奉节放到全国、全市和周边区域大格局中去定位。”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告诉记者,奉节明确了“全域旅游统领”战略,2016年11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开启了从景点游向“全域旅游”的大转变。

奉节将全县4098平方公里当作一个开放式大景区来规划打造,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民俗等串联起来,让全域资源成为全域景观。”奉节县长祁美文称,通过创建白帝城·瞿塘峡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白帝城世界文化遗产等,以重点带全局,推动奉节全域旅游发展。全面开展景区“创A升A”,打造5个以上5A级景区和10个以上4A级景区,让资源仓库名副其实。

他表示,到2021年,奉节将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实现景区年购票游客突破100万人次;过夜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今年,全年购票人数将超过百万人次,成为全市购票游客超百万的五个区县之一。”奉节县旅游局长邹远江告诉记者,今年,奉节旅游收入增长将超过40%,收入将达到72亿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游到全域游。经过40年的发展,奉节的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古老的白帝城,见证了三峡旅游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迎来更多的客人,见证更大的变化!

链接

多业融合 奉节旅游绽“丰满

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告诉记者,奉节正在推进“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目标细化落地,以旅游整合一二三产业,加快产业链条多元化,实现多业融合,让越来越多的奉节人民吃上“旅游饭”,真正实现“旅游为民、旅游惠民、旅游富民”。

据了解,奉节县域内海拔落差达2000米,面对山多山大的劣势,奉节因地制宜,布局高中低“三带”农业特色产业,唱响绿色品牌,推进产品变商品。同时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示范户,推进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游园。围绕“三峡原乡”乡村旅游品牌,保护性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村寨,推动农旅融合。

近年来,奉节县实施了夔州古城复建、大白帝城遗址保护、夔州博物馆、杜甫江村等文化传承项目,举办了踏碛节、土家女儿会、鹤峰桃花节、脐橙文化节等节会,努力推进文旅融合。

此外,奉节积极发展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滑雪等山地、水上、冰雪极限运动项目,努力把奉节打造成为“极限运动之都”和国家级户外运动高地,实现“体育搭台、旅游唱戏”。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杨圣泉 谭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