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去哪儿了

29.01.2015  10:29

兰采勇(重庆)

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儿没得钱……”打记事起,时光的脚步窜到腊月的门槛,乡下的孩子就开始念叨着这首老掉牙的童谣。缺吃少穿的确是那个年代最为普遍的现象,孩子们盼着过年当然就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尽管生活拮据,但家家户户在年前却是忙碌的。腊月刚一起步,杀年猪、熏腊肉、除尘、贴春联,过了腊月二十五,洗腊肉,推豆花、做汤圆,炸酥肉……父母们硬是从积攒了一年的纸钞中抠出一些来,添置年货。乡下的年关流行吃转转席,今天你家吃,明天我家吃,后天他家吃,图的是个热闹,吃的是份心情。

我家也不例外,为了招待叔伯孃孃们,父母在确定了做东时间后,提前几天就开始安排食材。到了宴请的前一天晚上,父母总是要忙上个大半夜。当一盘又一盘让人垂涎三尺的菜摆上桌,喝酒、吃菜、聊天……年味随着淡淡浓浓的菜香弥漫了整个村落。

而平时就经常聚在一起的娃娃们耍得更欢了。吃转转席的这一段时间,除了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外,身上还穿上了厚厚的新衣,兜里也有在外打工回来的亲戚提供的零食,那高兴劲儿让乡村的年味更加浓郁。

可如今很多人都在感叹:过年没意思。

的确,现在想吃什么,想穿新衣服,再也不用等到过年;孩子想耍新奇的,游乐场、玩具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开门迎客。就算过年吃转转席,也无需在自家厨房捣腾,直接去酒楼预订几桌,省时省事。

以前,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雷打不动地都会聚焦中央电视台的春晚。现在不同了,春晚已不再是一枝独秀,守候在电视旁的仅有一些老人们,儿孙辈早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和平板,打电话、发短信,尽管一家人坐在一起,却是各自为阵、互不相扰,那种团团圆圆的人情之美逐渐淡出。

而大多数对过年失去兴趣的人们,却是愈发钟情于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节日到来之前,早早筹划妥当,买花、送礼物,吃饭、购物、唱歌……玩得不亦乐乎、乐此不疲。要是问他年打算怎么过,反而撇撇嘴:还不就是吃吃喝喝,一点儿新意也没有。

年味儿究竟去哪儿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