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兵工传奇:第二十工厂8年抗战生产枪弹6亿发

17.08.2015  08:39

  铜元局大码头

  陈文全在讲述当年的情况 记者 张路桥 摄

  甲雷

  蒸汽引擎机

  四十八步梯

  第八制造所的电炉熔铜

  迎胜桥

  侵华日军一架飞机在轰炸重庆 新华社资料图

  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有专门生产弹药的兵工企业,生产着手榴弹、枪榴弹、枪弹、甲雷……起源于重庆本土的两家兵工厂,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工厂(现重庆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四工厂(后改名为重庆特殊钢厂),生产了成千上万的弹药,为战场输送着凶猛的火力,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如今的铜元局,早已没有昔日兵工厂的踪迹。但是它曾经的辉煌,却足以让所有人铭记。110年前,这里是清政府在西部最大的铜币厂;85年前,这里是四川王刘湘军队枪弹产地;1938年,这家从兵工署四川第一兵工厂更名为兵工署第二十工厂的兵工厂,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第一枪弹厂。8年抗战期间,这家土生土长的重庆本土兵工厂,共生产了6亿发枪弹,以及甲雷等多种武器,为前线提供了强大的弹药支持。

  第一发枪弹 铜元局改兵工厂 成功仿制德国手枪弹

  “那时候啊,铜元局这一带,全是我们厂的。”坐在南坪上海城小区内,看着窗外的景色,70岁的陈文全语气中有一种骄傲,也有道不尽的感慨。

  陈文全是重庆长江电工集团原党政办主任,曾编撰该厂厂史时任主编。对于该企业在抗战期间的前身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工厂的历史,他可以如数家珍。

  “铜元局建厂是在清末的时候,是当时重庆第一家工业企业。”陈文全告诉记者,洋务运动后,各地发展工业。当时四川省正在筹建川汉铁路,但是资金紧张。于是清政府光绪皇帝准旨兴办重庆铜元局,建局的资金200万两白银, “用的是当时四川的盐款税收”,在重庆建铜元局,铸造铜元、银元,通过流通货币,赚钱修建铁路。

  铸造货币的铜元局,一时风头无二,厂址所在地也改名为“重庆铜元局”。

  然而,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兴起,金属货币逐渐被纸钞取代,曾经辉煌的铜元局开始沉寂下来,“原有2000多的工人,当时只剩下几百工人了”。彼时,正处军阀混战时期,刘湘是最终崛起的四川王,占据了重庆。

  因为军阀混战的军火需要,1929年,刘湘利用铜元局压片、轧机等设备,将铜元局改为子弹厂,1930年定名为第二十一军子弹厂,“当时技术不好,设备也不专业,改造用了一两年时间”。

  陈文全介绍,当时第二十一军子弹厂成功仿制德国7.63毫米毛瑟手枪弹,以及“七九圆弹”。

  难产的枪弹 挖山洞生产避轰炸 自制马达电扇消暑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接管第二十一军子弹厂。同年10月,改名为四川第一兵工厂。1938年3月,再次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工厂。

  随着兵工厂的西迁,从1937年10月开始,南京金陵兵工厂枪弹生产机器分4批由安徽芜湖装船水运,经宜昌中转运至重庆。“还有陕西兵工厂的设备,也全部运到第二十工厂,进行统一整编。”陈文全介绍,同时内迁到的还有大量技术工人,“第二十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多”。

  “当时主要是生产枪弹,包括步枪弹、手枪弹,还有甲雷,以及各种枪炮零件。”陈文全介绍,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工厂也跟着扩张,“到了1940年,新增建设的厂房面积就有1万多平方米”。

  1941年春,为了防止日军空袭,保证枪弹生产,第二十工厂按照兵工署令,开工建筑山洞厂房,“一共修建了15座山洞厂房,到了1943年9月正式开始生产”。

  在山洞工厂生产,天气炎热是工人们遇到的大难题,“当时又没得空调,洞子里只有通风设备。那个熔炉高温达上千度,好热嘛”,陈文全说,为了消暑,工人们几乎都是打着赤膊,“还有就是自制‘马达电扇’消暑,工厂里头的马达焊上几个铁叶片,都是厂里的材料,工人们也有技术。那个吹起功率很大,人都吹得走”。

  “做枪弹最危险的就是做底火药,当时都要靠人工,有很多人受伤。”陈文全说,天气炎热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工作中的危险才是工人们最害怕的事情。他介绍,底火药十分敏感,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炸伤工人,所以制作底火药,技术要求很高,“但底火药就是生产枪弹的必需品,弹壳底部有传火孔,打火之后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火药,子弹才能发射出去”。

  疯狂的枪弹 设计试制铜盂弹头 8年产枪弹6亿发

  底火药、弹壳、弹头……小小一枚枪弹,生产起来并不容易。陈文全说,当时的第二十工厂下设8个所,不同车间负责生产用于机枪、手枪、步枪等武器的枪弹。

  “除了常规生产,工厂也在进行创新研制。”陈文全说,抗战爆发前,第二十工厂弹头盂是采用德国进口的钢盂,然而,抗战爆发后,德造钢盂无法输入,为使工作不致停顿,工厂开始设计试制铜盂弹头。“经过反复试验,弹头最终试制成功。”陈文全说,自制的铜盂弹头因其硬度减弱对枪管磨损减小,起到了延长枪管寿命的作用。这项成果保证了第二十工厂能源源不断为前方供给枪弹。

  锡皮在枪弹底火制作中起着防潮作用,所涂的进口胶价值昂贵,且采购不易。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将用过的锡皮入炉熔化,表面多量的胶就废弃了。“为了节省生产成本,第二十工厂对废胶进行回收。”陈文全说,工人们从废品中取得可贵的原料,将废锡浸入酒精缸内,一两天后,胶就会脱下,“工厂每天造枪弹底火药约70余万粒,利用回收的废胶可达半数”。

  此外,第二十工厂还对枪弹铜壳、甲雷、木柄手榴弹的制造工艺进行改良。“甲雷就是地雷,埋在地下的。1938年,工厂便开始生产‘四号’甲雷,1943年开始改造为新型甲雷”。陈文全介绍,主要是把代硝酸钾改成了TNT炸药。

  据史料记载,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该厂有机器1131部,有员工兵伕4374人,每月能生产枪弹1070万粒、甲雷1.6万个。“抗战八年里,第二十工厂为抗战前线生产供给了各类枪弹6亿发。”陈文全说,第二十工厂是抗战期间当之无愧的“第一弹药库”。

   故 事

  考工:

  担200斤重物爬48梯

  抗战期间,第二十工厂对职工的选拔、要求是什么?陈文全说,当时能进厂工作的分三种类别、途径。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由中央委派;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多为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厂;三是生产工人,可由厂内两个职员推荐,也可参加统一的“考试”。

  这项统一的“考试”不是面试、笔试,而是一项体能测试。“当时在厂里的厂房之间,有一处48级的石梯。”陈文全说,凡是想进厂做工人的报名者要肩担200斤重的铅块,爬上石梯顶端,“过关了就算合格者,可以入厂”。

  陈文全说,这项特别的“考试”并非游戏,而是因为生产工作十分劳苦,工人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正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进厂女工少之又少,“工人人数最多的时候6000人,其中女工人数不到百人”。

  建迎胜桥 表抗战胜利决心

  一边躲避日本敌机的轰炸,一边在防空洞昼夜生产,第二十工厂的工人们在战火中坚守大后方,誓死与倭寇抗战到底。“当时厂区广东山附近被日机轰炸炸出来一个大坑,工人们就把它变成了鱼塘养鱼。”陈文全说,虽然生产环境艰苦,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工人们已经学会苦中作乐。

  “10里沿江抗战路,一座丰碑迎胜桥。”说起当时厂内全体员工抗战必胜的决心,陈文全提起这样一句话。原来,1942年,厂内在沿江修建连接各防空山洞的战备公路10华里,其中修建了一座由石头和水泥浇铸的公路桥,取名为“迎胜桥”,即迎接抗战胜利之意。

  “这座桥鼓舞着全体员工的士气,也表明大家坚信抗战必胜的决心。”陈文全说。(记者 谢聘 周舒曼 实习生 万佳 曾盛)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