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物到手机扫码 40年“支付革命”让我们告别钱包
△江北一超市内,市民正用自助收银机付款(摄于2018年7月9日)。随着自助收银系统在各大超市的普及,市民可以选择自助收银机扫码支付,超市排长队结账的状况得到缓解。记者罗斌摄
重庆日报消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其中,消费领域上演的“支付改革”,让人们感受着生活更智能、更便捷。9月13日,在渝北区龙溪街道嘉州社区,居民蔡廷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这些年来他的钱包是如何一步步“消失”的。
40年前“凭票购买”
“40年前购物,就靠一张票。”蔡廷说,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国家需要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限制消费,保障全民供应。
那时,人们买粮食是用粮票,买油用油票,买布匹用布票,还有糖票、肉票……他回忆说,那个时代的消费画面在现代年轻人心中是无法想象的,却是老一辈不能忘的回忆。
上世纪70年代,蔡廷参加工作,每月能领28斤粮票、2两油票、半斤肉票。“在我们的青年时代,这些票关系着人们的生计,非常重要。”
至今,蔡廷仍保留着数张粮票。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上面写着“四川省粮票”“重庆市粮食供应票”等字样,票面额分别是1市斤、3市斤和1市两、2市两。
现金、刷卡大行其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票就慢慢失去用武之地了。”蔡廷说,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各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票证也完成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形容有钱人是:开着桑塔纳,手拿大哥大。”蔡廷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每月工资从40多元涨到200多元,出门必随身携带现金。买“大件”时,还习惯将百元大钞抖一抖、听听声,再对着亮光看看钞票上的防伪印记。
再后来,逐渐有了银行卡,蔡廷记得,“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最响亮的广告语。
“我们的工资开始打进银行卡,钱包也终于可以瘦瘦身了,结账时潇洒地刷刷卡,输入密码和签个名就可以了。”
移动支付让未来更可期
进入21世纪,蔡廷过上了惬意的退休生活。
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女儿请教如何网购。“我要认真学这些新鲜玩意,因为我要跟上时代潮流。”
这几年,爱学习的蔡廷与妻子把淘宝“购物车”玩得得心应手,每年“双11”还参与“剁手大军”,购买了不少生活用品和秋冬衣物。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出现,蔡廷发现,街头大到商场小到路边摊,都挂上了一张二维码图。
有了淘宝购物的基础,他再向女儿讨教,很快学会了移动支付。现在,无论是超市买菜,还是便利店买盐、味精等日用品,蔡廷都习惯掏出手机扫码,动动手指头付款。
“我突然发现,钱包落在家里都没有关系,但是,手机必须牢牢攥在手里。”蔡廷说,出门不带钱包,正成为身边人的生活常态。
前段时间重庆召开首届智博会,蔡廷一家人兴致勃勃前往观展。他了解到,重庆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移动支付之城”,80%的市民正在使用移动支付。
“智博会有好几个展台介绍移动支付,原来除了购物、吃饭、出行,以后我们重庆的公交地铁、就医教育、公共缴费,都能手机一键搞定。我呀,还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连手机都不掏,直接刷脸支付呢!”
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原标题:从凭票购物到手机扫码 40年“支付革命”让我们告别钱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