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孩落水父母兄弟姐妹都去救 广东7人溺亡事故引讨论

07.04.2015  09:46

据新华社电 记者6日上午从广东省政府应急办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政府获悉,5日下午当地发生一起7人溺水死亡事故。

4月5日下午,潮阳区公安机关接群众报警称该区金灶镇新林水库有群众溺水,需要救援。接报后,潮阳区、金灶镇有关部门人员赶到现场组织救援。至5日16时左右,共打捞起7名溺水者,经在场医生进行抢救,但7名溺水者已没有生命体征,证实死亡。

潮阳区政府介绍,事故起因系1名小孩清明节扫墓后到水库边洗手时失足落水,其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戚等7人接连试图自行救援,但因不习水性而相继溺水,最后仅1人存活。

广东省应急办信息显示,7名溺水死亡者中有2名中学生和1名小学生。

目前,有关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令人扼腕叹息。这一事故昨天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尤其是对事故本身的一些反思,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也值得每一位家长思考。

1 关于生存技能 中小学体育课应开设游泳课

@罗斯青年:学会游泳才是真正的生存技能,国家应重视,中小学体育课应开设游泳课。

@阿玻1986:建议所有中小学增加游泳必修课,减少悲剧。

@梧桐树:现在体育课学生摔倒,家长们就找学校,还敢上游泳课?

@如果爱:现在小孩都喜欢玩水,建议在孩子六到七岁就教他们游泳。

链接>

武汉小学免费上游泳课

今年春季开学起,湖北武汉市有30余所小学试点开设免费游泳课,万名小学生可掌握水中自救技能。

武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游泳课试点校由各区推荐,上课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每周上一节。由于绝大多数小学没有恒温游泳馆,在教育部门的统筹下,游泳课在社会体育场馆或游泳馆进行。据悉,武汉已组织专家和老师编写游泳课教材,这将是全国首套小学生游泳课课本,有望不久后在试点小学推广。

近年来,各地救人溺水事故频频发生,因此,要求学校开设游泳课的呼声一直很高。在这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在2011年就修订了《全民健身游泳等级标准》,将游泳列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并提倡健康游泳、快乐游泳。

2 关于救生设备 水库水塘岸边应准备绳索

@小二: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孩子落水了,大家都想在附近找救人的绳索或杆杆,但就是找不到。

@骑着牛来看足球:建议全国的水库岸边上,每500米放一个安全装置,比如救生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71童鞋:建议所有库区、水塘、河道等应准备应急施救绳索。

链接>

宁波在危险水域放救生器材

救生专用器材简单安装在栏杆上,取用十分方便。

2014年8月,浙江宁波市设立了“橙色生命圈”儿童防溺水公益项目,在溺水事故易发多发水域,设置3000多套应急救生器材,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施救人员可以借助救生器材实施有效救助。这套救生器材包括一个救生圈和30米长的救生绳。

救生器材怎么用?生产厂家有关人员介绍说,救生器材有三种使用方法,可以一头拿着绳索,将救生圈抛给溺水者,用绳子把溺水者拉上岸;也可以取下绳子,自己套上救生圈前往救援。此外,还可以取下绳索,单独用绳索进行救援。

这些救生器材上标示着“救生专用”的字眼,还印有红十字会和捐赠单位的名称。为了不延误救援时间,这些器材简单安装在栏杆上,取用十分方便。

3 关于如何自救 落水后手脚不要乱蹬

@老张:很多人不会游泳,但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等待救援还是可行的。

@黑眼肚肚:人难保不会落水,落水了千万不能慌张、胡乱挣扎。

仰漂

水母漂

首先要保持镇静,看清方向,呼吸协调,保持体内最大肺活量。不可手脚乱蹬,这样只能使体力过早耗尽、身体加速下沉。正确方法是:

1.立泳:在水中溺水后第一反应就是踩水,从而得到休息并使自己镇静下来;

2.水母漂:有两种姿势,一种为双手下垂,另一种为双手抱膝,吸足气,全身放松,不做无谓动作,使背部露出水面如龟状,漂浮一段时间再抬头吸气,如此持续动作;

3.仰漂:摒住呼吸,头向后仰,放松肢体,双手向两边摆成大字形。因为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所以人体在水中经过一段下落后会自然上浮。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4.水中浮具制作:当着衣掉入水中且离岸很远,应把衣服脱掉以便游泳。顺序:先作水母状、解开鞋带脱去鞋子、再脱去长裤、最后脱上衣。把衣服捆扎结实做成浮具:长裤在水中浸湿,扎紧裤管充气后再扎紧裤腰;

5.利用漂浮物求生:水上漂浮物很多,如防水背包、密封袋、球类、防潮垫、充气枕、空水壶等都可以加以利用漂浮求生。

4 关于正确救人 救溺水者三步骤一个不能少

@白与黑:不识水性,分不清状况,盲目救人,悲。

@OT君1985:下水救人不能穿衣服穿鞋啊!鞋子衣服穿着,自己会水的自救都累。衣服灌了水多重,特别是鞋子。

@Honghankey欢:救人的不是不识水性的好心路人,是父母亲人啊,我相信如果我的父母不识水性也会奋不顾身的救我,这是亲情。

@寄思飘渺:这是亲情的本能反应。但面对家人陷入危险,更应该冷静再冷静,想合适的施救方式,以免做无谓的牺牲。

发现有人落水时,应首先向有人的地方高声呼救,若不会游泳不要贸然下水救人。尽量利用器材和衣裤救援。

1.岸上救援:可以将救生圈、木块、自制浮具等抛给落水者,并告知不要试图爬上浮具,只能用手抓住借以将头浮出水面呼吸。或将衣物、竹杆、长绳等物抛给落水者拉他上岸,此时救援者应注意自我重心的控制,不可直接用手拉,防止失去重心,反被落水者拉下水;

2.入水救援:救援者下水前应尽快脱去衣裤、鞋子,入水时要看清落水者位置,保持其始终在视线范围内。有条件者应尽可能携带浮物下水救援,让落水者抓住漂浮物再协助其游向岸边。

对神智清醒者要大声告知,只有放弃挣扎听从指挥才能活命。在救助过程中一定要使落水者的头面部露出水面,使救助者能够节省体力、顺利脱离险境。

如果没有漂浮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从落水者背后靠近,一手从落水者前胸伸至对侧腋下,肘部紧压其胸,将其头紧紧夹在自己胸前拉出水面,用髋部顶落水者的腰,另一只手划水,侧泳腿夹水将其拖向岸边;

②从落水者背后靠近,双手从两侧夹住落水者头部,托起下腭,仰泳将其拖向岸边;

③从落水者背后靠近,双手从落水者腋下钩起,仰泳将其拖向岸边;

④推进式:落水者从前面或后面双手搭住救助者双肩,救助者以蛙泳拖带;

⑤双人、三人、四人搭桥式,集体配合救援,注意保持相同频率。

3.解脱动作:救助者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将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因为在水中与其纠缠会耗费救助者大量的体力,将无法实施救援甚至耗尽体力而丧命。故要尽一切努力不被其抓住。因此学会解脱动作是救援的重要环节。

据《楚天金报》、《法制晚报》等

背景>

中国每年 约59000人死于溺水 其中大多数都是儿童

2014年11月17日,世卫组织首次发布《全球溺水报告》。报告称,每小时有40多人溺水死亡,每年共有37.2万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足25岁,5岁以下儿童溺水率最高;男性溺水率是女性两倍以上。中国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溺水,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2011年9月,卫生部印发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指出,溺水、跌倒、交通事故为我国儿童的三大杀手。卫生部疾控局专家还表示,历年来的数据显示,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