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庙池村盘活资源要素探索长效脱贫路径(《重庆扶贫专报》第79期)

18.11.2018  20:33

  庙池村位于彭水县诸佛乡,地处武陵山区,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贫困人口占全乡的10.5%,无村级集体经济,是典型的“村穷、民贫、地荒”的偏远村庄。脱贫攻坚以来,尤其是深化脱贫攻坚以来,庙池村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注重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改革创新,坚持市场主体带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源,积极探索出一条长效脱贫路径。当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185万元,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成功构建基层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格局。

  一、注重特色效益,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山地特色现代效益农业为主抓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脆李、蜜桃等特色水果2300余亩,幅射带动周边梅子垭镇佛山村、两河村发展690亩,靛水街道张家坝村发展380亩。二是打造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山地农业创新基地,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葡萄物联产业园,逐步推进钢架塑料大棚建设、冷冻仓库建设、互联网+智慧云农业展示平台建设,建成标准化钢架育苗大棚300余亩。三是做靓乡村旅游。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积极挖掘苗族文化、武陵民俗文化,打造乡俗故事、生活故事、发展故事等文化品牌,做靓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的供给水平,创新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为农民的农产品提供新的销售渠道。

  二、着力改革创新,农民素质不断提升。一是推进“三变”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成立农业股份合作分社11个,近600户农户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其中带动贫困户130户,入股面积2300余亩,按照入股社员占60%、村集体组织占20%、市场经营主体占20%的比例进行分配。二是创办农民夜校。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围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等基础课程,全覆盖培训村干部、合作社社长、社员,累计培训1500人次,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三是发挥乡贤作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一大批乡贤,同时主动联系在全国各地工作的“老乡”,成立乡贤文化工作室,引回县外和本土人才15人。

  三、突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加速释放。一是坚持市场带动。坚持众创、众筹、众享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动员引导群众参与合作社发展,通过市场主体参与将贫困农户纳入市场体系,将贫困对象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对接大市场,在市场主体带动下,贫困农户“借船出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拓宽收入渠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户受益“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得分红、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订单生产得订金,采取“兜底收入、劳务收入、收益分红”三重收益并行,在产业投资阶段合作社按照“入股田地每亩每年200元,土地每亩每年7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兜底。采取贫困人口务工优先等方式,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及果树栽植,按80—100元/人/天的标准支付劳务工资。

  四、坚持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有效推进。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建在股份合作社,采取村支两委班子与股份合作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激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立民事调解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组,将全村45名党员分别派往11个合作分社,积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有效解决村组“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问题。三是完善村民自治。完善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法律规范行使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定合法、完善、规范、实用又体现村民民主意愿的各类专项规约,充分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根据彭水县扶贫办有关材料整理)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