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有两座慈云寺 分别在南岸和走马慈云山

19.04.2015  05:47

昨日,九龙坡区走马镇,市民参观慈云寺遗址。 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重庆晨报讯 记者 李晟 你知道吗?重庆主城有两座慈云寺。除了南滨路上的那座之外,另一座隐在九龙坡区走马镇附近的慈云山中。

昨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在专家手中重见天日的慈云寺遗址。

一块石碑引出千年古刹

虽然史料中偶尔能看到走马镇慈云寺的只字片语,但这座千年古刹究竟具体在哪里却一直成谜。直到2009年,一块淹没于山林野草中的石碑被偶然发现,才指明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位置。

据专家介绍,这块名为《听泉律碑》的石碑,位于九龙坡区慈云山的半山腰上,墓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一位明朝人游历慈云寺的经历,而他就是重庆赫赫有名的大学士王应熊。

2012年,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队员们,终于在距离石碑数百米之外的慈云山山腰上,找到了已被掩埋在泥土中的慈云寺遗址。经过近3年的勘探和发掘,慈云寺遗址终于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中重见天日。

专家说,虽然据史料记载,走马镇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元、明、清三朝。但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最早只找到了明代的遗址。

考古发掘显示,寺庙曾于清初重建,康熙年间得到恢复,并于乾隆四十六年和五十五年两次扩建。

文物工作者们发现,遗址由寺庙基址、围墙、墓群和石桥组成,还发现了一处与慈云寺相关的禅院遗址——竹林院,包括了禅院、墓群和窑址三部分。

千年古刹如今只剩地基

到底数百年前的慈云寺什么模样?通过保存较好的地基,专家们复原了寺庙曾经的风貌。

与平原地区的寺庙不同,走马镇慈云寺是依山而建,整个寺庙坐西北朝东南,从东南往西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院落、大雄宝殿以及观音殿遗址。

如今,三重大殿的木质部分已经全部损毁,指着石基上有序排列的十个直径一米的圆鼓状石墩,专家说,它们就是慈云寺大雄宝殿里的柱础,其上曾经有着巨大的木柱直通殿顶。

除了三重大殿之外,顺着殿旁的小路往林中走去,近百座各式各样的墓地出现眼前,该墓群为宋代至清代慈云寺僧人墓群,其中以慈云寺住持崖墓、第五世住持墓、白杨后裔墓、净修禅师墓等为代表。

专家说,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寺庙遗址,对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补充地方史,以及对川渝地区禅宗文化、宗派传承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走马慈云寺的营建从侧面见证着一个驿站到集镇的变迁,体现着巴渝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最牛县令留下护林令

通往寺庙遗址的小径旁的山壁上,刻着一块长2米多,高1米余的题刻。文物专家说,这块题于1909年的石刻,是一份清朝重庆县令颁布的护林文件。

而颁布这个文件的县令,就是重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县令之一的耿公达。

专家说,相较于编纂了第一部巴县县志的王尔鉴,为耿公达留下赫赫声名的,是他在任期间的雷霆举措。“当时重庆城内大盗横行,为打击盗匪安定民生,秉承乱世用重典的耿公达上任后,对被捕的大盗们施行了重刑。

耿公达不仅将大盗们吊于巴县衙门的大门外,还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喝下烧开的猪油水。专家说,这样的手段虽然非常残酷,但却震慑了横行乡里的盗匪,让当时的重庆城治安得到了极好的恢复。

专家解释,因为砍伐山林的事件频出,耿公达颁布了这条护林令,严禁人们带着砍伐工具进入山林,他要求只能在山中拾取断木使用,凡是砍伐山林的人都将被送官查办。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