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陋习延续至旅途中 如何遏制不文明旅游?

23.02.2016  08:50

  新华社发

  今年春节长假,荷兰多了许多中国游客,但在这里读研的重庆留学生陆芸芸却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她时常会看到中国游客在街道旁的座位上旁若无人脱袜子、抠脚,甚至还把脚丫放到座椅上等不雅“街景”。

  屡禁不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病根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不文明旅游是生活陋习的延续

  重庆某旅行社领队高莉告诉记者,在出国旅游中,国内游客取自助餐时插队,旅游车上争抢座位,在不打折的商店里购物讨价还价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事实上损害了国人的形象。”重庆市中国旅行社副总经理张韬表示。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频频发生呢?

  重庆渝之旅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助理贾华中认为,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少数是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在泰国白龙寺里衣着暴露就属此类。还有一大原因在于,部分人缺乏文明素养,对各种不文明行为早就习以为常。不文明旅游行为,其实是生活陋习的延续。

  生活陋习的养成,与文明礼仪教育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贾华中分析,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少有文明礼仪这一课,只知书,不达礼,成为一种缺陷。

  既然如此,就需要社会规则来进行约束。然而现实却是,一些人对规则缺乏基本的敬畏。

  在贾华中印象中,国内景区制定的规则很多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例如“到此一游”的刻字行为等没有被及时制止,才使得有人明知故犯。即使景区、执法部门当场抓住“犯事之人”,也常常只停留在教育、警告和罚款的层面,震慑力度远远不够。如此一来,就会不断有人效仿不文明行为,并因此造成了“法不责众”的结果。

  改变现状需教育、规则双管齐下

  不文明旅游行为如何才能得到制止?

  在张韬看来,长远之计是要在学校的传统教育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家文明素养,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陋习。

  德国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公开资料显示,德国人把行为文明当作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德国小学普遍开设了“人际交往和行为礼仪”课程,以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文明的习惯。

  不过,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来提升人们文明素质,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短期来看,还得依靠各种社会规则来制约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张韬建议,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一些强制规定,并加大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惩罚力度。

  事实上,我国也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去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办法》规定,旅游管理部门将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有严重不文明行为的游客,甚至会被拉入黑名单,影响到银行信贷、出境等。

  “《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的不文明旅游约束制度建立又向前迈了一步。”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实施,还需要游客、旅行社、景区和各地旅游部门合力下功夫,才不致于制度与规定被架空。

  我市旅行社、景区在行动

  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我市不少旅行社、景区已经行动起来,从各方面努力,尽力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例如,重庆中青旅印制了一套《文明旅游公约》合同范本,作为旅游合同附件,要求每个出境游客阅读并签名。《文明旅游公约》涉及文明旅游行为准则、文明旅游常识和目的地风俗禁忌三个部分,详细罗列了近50条文明出行注意事项。“对游客还是能起到提醒作用。”重庆中青旅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重庆海外旅行社则在领队身上下功夫——将“引导文明旅游”纳入领队上岗培训课程,并把“文明旅游”纳入领队的薪酬考核体系,要求领队对出境游客进行全程文明引导,还在原有导游词的基础上,以游客更易接受的方式,新增了一系列统一的文明旅游引导用语。

  除了旅行社不断发力,我市的景区也做了不少工作。

  例如,仙女山景区在春节长假期间,加密了文明旅游广播宣传片和温情提示的播放;金佛山景区长假期间增加了20%的文明劝导员数量,文明标语指示牌增加了30%;为了减少游客乱扔垃圾,洋人街的垃圾桶比平时增加了50%。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