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立“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让蜜蜂福祉永远惠及乡里

02.09.2016  03:38
      为了切实履行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职责,努力搞好牵头发展的中蜂产业,切实保护中华蜜蜂这一独特蜂种资源,重庆市供销合作社会同石柱县供销合作社,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中蜂饲养基地、蜜蜂专业合作社、种蜂厂等地调研,就建立重庆“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中蜂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丰产增效功不可没。但是,西蜂的引进、疾病的传播、农药的滥施,给中蜂的生存造成严重危机。因此,建立重庆“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势在必行。
      一、石柱县中蜂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石柱县通过集中打造区域性大户、对接脱贫、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引智引力推动石柱蜂蜜高品质发展、立体延伸,中蜂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全县中蜂产业已覆盖33个乡镇(街道)70%以上的村组,蜂群规模达68150群,蜂农达4815户(其中:家庭农场5个、50群以上的大户180余户、100群以上的大户30余户);组建中蜂龙头公司1个、蜜蜂专业合作社8个,投资200多万元新建1500平方米蜂蜜加工厂,投资150多万元新建2个中蜂原种场。预计全县年产蜂蜜60万斤,总收入可达7000多万元,蜂农户均年收入可达1.4万元以上。
      石柱县中蜂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蜂侵害、偷盗。随着石柱蜂蜜知名度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购买蜂蜜的顾客,同时一些不法蜂农也将西蜂带入当地饲养。西蜂主要是意大利蜂,其个体较大,侵虐性强,在蜜源不足的地区或季节,入侵中蜂蜂群,杀死中蜂盗取蜂蜜。二是疾病传播。由于部分缺乏技术和经验的蜂农,买入未经检疫的带病蜂,致使“中囊病”、“蜂螨病”及“欧腐病”传播,造成中蜂大面积发病死亡,蜂群数量急剧下降。三是农药中毒。石柱县是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致使中蜂农药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农药,特别是杀虫剂,虽然能杀死病虫害,但是对蜜蜂也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特别是在花期使用杀虫剂,使蜜蜂在传花授粉和采蜜的同时中毒死亡。
      二、建立重庆“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的重要性
      (一)保护蜂种资源。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地方优良蜂,是我国蜂业的一大瑰宝,2006年6月2日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之中。但是,随着西蜂的大量引进,导致中蜂被攻击,或者被感染疾病,中蜂大量逃跑或死亡。中蜂遗传资源处于高度危险之中,保护中华蜜蜂刻不容缓。成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对中华蜜蜂的保护和有效、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带动农户增收。饲养中蜂投资少、风险小、价值高、见效快、劳动强度低,是助农增收的一个短、平、快项目。一群中蜂在精细化管理下,每年可采蜜20斤以上,收入近3000元。同时,中蜂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饲养中蜂可促进农业丰产增收,可给农户带来多种经济收入。
      (三)维持生态平衡。蜜蜂授粉对植物的繁殖不可替代,中蜂在为植物授粉方面比西蜂更有优势。一是中蜂外出采集时间比西蜂时间长;二是中蜂更易发现分散、零星蜜源,对低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授粉作用更大;三是中蜂耐寒能力强,在气温7  ℃左右就能正常采集活动,柃属,香薷属,菊科,十字花科等在早春和晚秋开花的物种需中蜂进行授粉。因此,中蜂对为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建立重庆“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的可行性
      石柱县自然资源丰富,蜜源植物种类繁多,养蜂政策环境宽松,农民养蜂积极性高,养蜂规模大,为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五大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独特。石柱县山区面积广阔,具有独特的丘陵山区地理特征、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环境天然无污染等自然条件。全县有林地面积271.8万亩,除去部分松柏林和退耕还林的水青杠林约60万亩,适宜养蜂的其他杂灌林200余万亩,可承载20万群中蜂。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承载中蜂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是蜜源植物丰富。石柱县已查明的野生植物2216种,包括荆条花、刺萢花、杜鹃花、捲籽花、洋槐花等野山花和野生五倍子花、金银花、党参花、白术花、黄柏花、杜仲花、野菊花等野生药材花。全县家种、野生中药材1700余种,其中常用中药材206种,更有种植面积达25万亩的黄连产业。丰富的蜜源植物奠定了中蜂产业的发展基础。
      三是养蜂政策环境宽松。石柱县今年通过加大对蜂农进行资金、技术、品牌建立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了养蜂环境。在资金方面,石柱县供销社联合重庆银行石柱支行、石柱兴农担保公司为125个中蜂养殖大户或家庭农场贷款150万元,解决蜂农资金难题;在技术方面,中蜂公司在各乡镇(街道)巡回开展养殖技术培训25场次,聘请22名中蜂驻村专业技术员,对蜂农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在品牌建立方面,中蜂公司建立严格的蜂蜜质量管控体系,推出“老深山”、“黄连花蜂蜜”、“野山花蜜”、“石柱蜂蜜”等高品质品牌蜂蜜。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中蜂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四是蜂农积极性高涨。石柱县有较长的饲养中蜂历史和习惯,部分农户也有一定的养蜂经验,加之近年来越发宽松的养蜂政策环境、蜂蜜市场行情好等因素,养蜂收益大幅增加,民间更流传有“养一桶蜂胜种两亩地”的说法,更多农民愿意养蜂,个别蜂农通过饲养中蜂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养蜂年收入达几万元的不在少数。传统的养蜂经验和历史机会创造了中蜂产业发展的条件。
      五是中蜂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石柱县中蜂产业已覆盖33个乡镇(街道)70%以上的村组,蜂群规模达68150群,蜂农达4815户;已组建中蜂龙头公司1个、蜜蜂专业合作社8个;新建了1个蜂蜜加工厂和2个中蜂原种场。预计全县年产蜂蜜60万斤,总收入可达7000多万元,蜂农户均年收入可达1.4万元以上。庞大的中蜂饲养规模需建成生态保护区加以保护,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亦可给中蜂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建立重庆“石柱中华蜜蜂保护区”的几点措施
      一是建立申报机构。石柱县成立申报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做好中华蜜蜂保护区申报、政策研究、资料收集及相关协调工作。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普及保种知识,强化蜂农对中蜂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加民间保护力量;提高蜂农对疫病危害的认识,加强疫病防治;宣传准入制度,避免西蜂、病蜂的流入。
      三是保护红线区域。将石柱县中益、六塘、金竹、洗新、沙子、马武、龙潭、金铃、桥头、冷水、黄水、枫木、新乐、黄鹤、三星等15个养蜂集中的乡镇划定为中蜂红线区域,加强对红线区域内的生态保护,明确责任单位,落实相关经费,制定相关管护措施。
      四是设立标识牌。在保护区入口处、各交通要道等地设立“中蜂保护区”标识牌,区内严禁饲养西蜂(意大利蜂),严禁外地蜂进入,严禁农户使用高毒性农药,特别是不能在花期使用农药。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全国供销总社,重庆市政府,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加大财政对中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扶持力度。设立“中华蜜蜂保护项目”,划拨专项资金,扶持蜜源植物的发展,保证中华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到花蜜。对中蜂养殖园、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养蜂合作社、加工厂、种蜂场及保护发展中蜂产业有贡献者实行“以奖代补”或奖励政策,在饲养技术培训和技术改造上给予资金支撑等,促进中蜂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六是实行蜂群保险。银行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业务,满足农户蜂业生产资金需求;保险部门要增加蜂业险种,探索开展中蜂调运、生产及灾害性的保险业务。
      七是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科技示范场建设;积极培育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培养大批示范户,建立示范区。
      八是强化服务功能。将保护区内蜂农纳入县供销社中蜂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饲养技术指导,促进中蜂产业发展。
      九是出台地方性法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养蜂管理办法(试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性处罚措施。如:对随意进入中蜂保护区饲养西蜂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