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电脑“开口说话”!他是警营里的“电子物证大师”
芯片提取分析区、手机检验室,各种有关电子物证提取的机器汇织出了轻微的嗡嗡声。
手一拍,室内的静默被瞬间打破。沉思的白斌突然眼前一亮:“就是这个!”疫情期间,这个涉案金额达120万的假口罩案又找到一个新的口罩流向。
身着警服的人,一人操作三台电脑,这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公安分局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室。近日,在重庆市总工会公布的2020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名单里,白斌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沙坪坝公安分局刑侦支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
他在看似无限的电子物证排查中,寻找破案的线索。
电子取证:人和信息的无声较量
和其他出入各种现场、采集指纹痕迹物证的刑事技术民警不同,白斌要做的,是在看似无限的电子物证中找线索。火灾后被烧毁的硬盘,被血迹浸泡的芯片,从30楼坠落的手机,被抹去数据的电脑……关于电子物证的取证,白斌把它比作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
细致是王道:揪住嫌犯的“辫子”
一个跨境电信诈骗案,60多个嫌疑人被成功抓捕。但嫌疑人狡猾,事前早已串供,审讯一时进入僵局。一证一袋,上百部手机就静静地躺在桌面上,亟待数据提取,线索查证。
电子物证的存在编织着一张打击违法犯罪的天网。究竟怎么查,白斌有自己的想法。设置筛选条件、再行验证……比中!和电子物证几番交锋,诈骗团伙13个骨干成员的手机浮出了水面,案件最终得以突破。
被问起这个职业最需要的什么?面前的人沉吟片刻才答:细致。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物证检验是很枯燥的——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劳动。”白斌把做这份工作比作数一根辫子上的头发,一根、又一根、再一根,“你事前知不知道一根辫子上有多少根头发?不知道。但你必须把每一根头发丝数清楚。”
认为头发都一样,不数了?那肯定不行!白斌说,或许线索就藏在你忽略的那一根“头发”里。头发数清了,才能揪住嫌犯的“辫子”。
硬核技术:自主研发APP
技术手段是刑事侦查的硬核。物证从不说谎。但手机迭代更新迅速,电脑愈发先进智能,这便意味着检验鉴定手机的手段也要常学常新。
白斌肯摸索,爱钻研,但凡遇到案件,自带“不破不罢休”的执拗劲。某品牌某种型号的手机,芯片按传统方法无法提取数据。“要不得。”白斌摇头,万一有条“漏网之鱼”就藏在这种手机里呢?讨论、验证、否定;再议、再否定……这一套流程不知走了多少遍,名为“技战法”的提取新方法终于在实验室问世。
除了用于破案,白斌也把这种肯钻研的劲头带进了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比如电信诈骗的抓捕现场,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电脑服务器手机成百上千,检材多,易混淆,易遗漏、对电子物证的取证勘察极为不利。”旨在让电子物证的提取、保存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沙区刑侦支队推出“电子物证勘察通APP”,白斌参与其中的自主研发。
“先通过APP扫码,签字,细致化避免遗漏的同时,现场完成封装、拍照、录像的流程也实现规范化。”白斌介绍,APP普及后,提取物证的运输过程全程定位,也进一步避免了运输过程中不可控的存在。
2019年9月,这项研创荣获2019年重庆公安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同年12年,又荣获公安部举办的首届刑事技术“双十计划”攻关创新大赛优秀奖。
白斌还有不少“发明创造”。例如,防止屏幕操作的物证袋、特殊材质的防伪封条。两年内,白斌共检验电子物证209起,检材453件,出具鉴定文书165件,零失误零投诉,其中,有59件在案件侦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初心不变:“挽救生命最有职业成就感”
“案子来了。”
这是一句会让实验室团队氛围陡然一变的话。
从警31年,从事刑事技术21年,白斌参与破获的重案、要案数量累计到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去年,通过信息研判,白斌救下了两名辖区内准备轻生的学生。“能挽救一条生命是我最有职业成就感的事。”他表示,案件不仅要侦破,也要预防。目前实验室有关大数据自杀预警系统的研发,正在着手进行中。
于白斌而言,岁月流转的记忆,参照物是每年破获的案件数量,一年又一年地增加,直至31年过去。曾经也是文艺青年,画得一手好国画的“小白”,如今也因加班搁置了爱好。“没有时间画了。”白斌笑,“如果有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是补个觉。”——变的是爱好习惯,不变的,是从警以来心中的坚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