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企开始拥抱智能制造 有两个"拦路虎"

11.07.2015  13:28

  在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推进智能制造被确定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发展智能制造有什么优势?面临什么问题?又将往哪个方向努力?

  企业开始拥抱智能制造

  6月12日,嘉陵集团“415摩托车焊接线”车间里,工人启动按钮后,两台焊接机器人开始动作一致地焊接一段弧形金属材料。仅仅花了28秒,它们就完成了工作,焊接面规则平滑。

  工艺现场技术员李学亚介绍,这条生产线共使用了30台机器人,平均每60秒就能做出一辆摩托车的车架。

  “在同样的时间内,1台焊接机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李学亚说,机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并且让产品质量更好。

  嘉陵摩托车焊接车间这一幕,是我市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据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介绍,我市出台的《重庆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形成“研发+测试+制造+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正在实施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该行动的目的,旨在通过政策引导,用5年时间持续支持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在电子、汽车和装备等“6+1”支柱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建立以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集成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到2018年,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提升至75%。

  已有新兴互联网技术基础

  智能制造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和模式的总称。

  “更简单地说,智能制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种趋势。”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认为,智能制造涉及智能制造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我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应在这四个方面努力。

  早在2011年,我市就开始力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引进、培育了一批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

  2014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亿元。

  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

  2010年4月以来,我市先后启动了“云端计划”、“大数据行动计划”及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2014年8月,随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开通,我市成为全国互联网互联互通架构中的重要节点。如今,全市网间互联带宽能力已达1030G,各项网络指标可比肩北上广。

  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目前我市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中国联通西南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重庆)数据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容纳服务器规模达到5万台;全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超过220家。其中一些企业在车联网、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研发的产品已经在全国领先。

  在吴安看来,这些方面的成果,从智能装备供应、保障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新兴技术等方面,为我市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所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