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探索创建湿地建设“四大模式”

28.12.2016  01:07

  开州区按照“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汉丰湖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这一目标,探索创建湿地建设“四大模式”。

  一是景观基塘模式。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湖岸带,挖泥成塘,种植耐水淹湿地植物,满足城市景观优化和水质净化功能需求,构成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滨湖基塘系统。

  二是多带缓冲模式。根据地形特征,在湖岸带从上到下依次构建滨湖绿化带、消落带上部生态护坡带、中部景观基塘带、下部自然植被恢复带,实现生物多样化、环境净化、生态缓冲等功能,构成多功能多带生态缓冲系统。

  三是修复优化模式。在2160米长的汉丰湖北岸,种植耐水淹植被,建设基于水位季节性变动的城市湿地生态护坡,打造“景观水岸”“生态水岸”,形成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滨湖消落带修复系统。

  四是协同共生模式。通过实施基塘林泽、生物多样性等工程,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推动环境、生态、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协同共生。目前,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四大技术体系(融汇农业文化遗产的消落带基塘工程;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遵循自然法则的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多功能多效益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已初步构建。已在汉丰湖南岸打造39万平方米的滨湖园林景观带,实施林泽工程150余亩,建成城市景观基塘工程300余亩,栽植各类生态树种和景观树种300余万株,形成了“冬观水鸟,夏赏荷花”的生态景观。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吸引了许多鸟类到汉丰湖栖息。2014年汉丰湖记录到5种重庆市鸟类新纪录、是当年全市记录到鸟类新纪录最多的地区,并记录到斑嘴鸭在汉丰湖进行繁殖的现象,这也是整个西南地区首次记录到雁鸭类候鸟繁殖的现象。2015—2016年冬候鸟迁徙季,在汉丰湖越冬的雁鸭类候鸟达17种之多,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工作获市政府2015年第8期专报通报表扬,《中国日报》环境版整篇报道、《人民日报》生态版专题报道,汉丰湖成为全国21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荣获首批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称号。12月初,国家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林业工作会议专程安排到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现场考察,11个省市代表对湿地公园建设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