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大哥张善子的墓就在歌乐山 找墓花了20多年

26.05.2018  09:09

△5月9日,张善子墓抢救修缮工程启动仪式在歌乐山举行。

△张善子墓碑碑文“先仲兄张善子先生之墓”是其弟张大千撰写。

△张善子(左)和张大千(右)切磋画技。

△张善子驯虎。

△张善子创作的画作《怒吼吧,中国》。

△张善子。

重庆日报消息,在歌乐山松林坡的半山腰上,张善子墓显得那么不起眼。

5月9日,抢救修缮工程启动仪式那天,下着小雨,山路湿滑。香樟树的高枝遮掩了天际,空气中散发着它独特的芳香。坟茔静静,杂草环生,墓碑长满了青苔。若不是一条新辟的路和一个新修的平台,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躺着一位书画界的大师。

但张善子并没有被遗忘。

大师的后人从世界各地来了,大师创建的“大风堂”画派的弟子们也从全国各地赶来了。其实,为寻找到张善子墓,这一行人中,有许多是来过多次的。为了这一天,他们奔波数年,从未放弃。

都说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古英雄。在纷繁的世界里,忘记一位英雄是那么容易,更何况是一位画家。但庆幸的是,“失踪”的张善子墓将得以修缮,他的故事也再次被人们提起。

兄弟情

张善子是谁?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如果提到张大千,想必不少人都是知道的。

张善子是张大千的二哥,因为张善子双胞长兄过世较早,张善子算是张家老大。张善子与张大千从小跟随其母亲曾友贞学画,张善子比张大千年长17岁,可谓长兄如父。

较早成名的张善子对张大千的绘画天赋格外重视,经常带着张大千参加朋友聚会或绘画艺术沙龙,引荐他结识社会各界的名流前辈和艺术大家,兄弟俩感情深厚。1929年,兄弟俩合作的《十二金钗图》,就是张善子画的虎,张大千补的景。而张大千曾多次讲道:“我之所以能画,是要感谢家兄善子先生的教导。

因张善子喜爱刘邦的《大风歌》,而张大千敬仰清初大画家张大风,兄弟俩便为自己的画室取名“大风堂”,不久后便开堂收徒,传道授艺。在“大风堂”的门人中,不少后来都成了画坛的泰斗级人物,画坛上也就渐渐形成了大风堂画派。如今,“大风堂”已走过近百年,弟子遍及全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画派之一。

1940年,年仅59岁的张善子因劳成疾,病逝于重庆宽仁医院,被埋葬在重庆歌乐山。张善子病逝消息传出后,《新华日报》等报刊均刊登消息,并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描述:“识与不识,皆哭先生。”“民众自发前往悼念,山上山下,长队十里。

1982年,身在台湾的张大千得知张善子墓还在后,亲自为墓碑题字“先仲兄张善子先生之墓”,并几经周折,将题字带到重庆。

如果没有张善子,就不会有张大千。”上海张大千研究会会长、“大风堂”二代弟子曹公度说。

虎痴

但凡学中国画的人都知道张善子还有一个雅号——虎痴。

张善子一生尚武,尊崇“虎威”“虎节”,倡导勇猛精进,所以他爱虎画虎甚至养虎。

在张善子所画老虎中,被曝光最多的,要算那只长着翅膀的老虎了。

1940年4月,正在纽约进行抗日募捐艺展活动的张善子,获知陈纳德将军将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援华抗日,特别精绘了两只长着翅膀的猛虎在空中飞翔,并将这幅《飞虎图》赠与了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

画作中的两只飞虎,勇猛敏捷,恣意生猛,虎虎英气,寓意着战机犹如飞虎,从美国飞往中国对日作战。从此,这只会飞的老虎,成了飞虎队的标志。

陈纳德对此画珍若拱璧。如今,这幅画的原作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除《飞虎图》外,还有一幅关于老虎的画作不得不提,那就是《怒吼吧,中国!》。创作这幅画作时,重庆正遭日本飞机狂轰。张善子热血沸腾,愤恨倾于笔端,画了一幅群虎扑日图,题为《怒吼吧,中国!》。

画中28只斑斓跳跃的猛虎,扑向惨淡的落日。28只老虎代表着当时中国的28个行政省,生气勃勃;落日,象征日本,奄奄一息。他在画的左下角题款:“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

这幅画表达了全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勇气概和必胜之决心。”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如此评价。

旗帜

除了是虎痴外,在张善子的身上,还有很多个第一。

他是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暨首届常务理事;第一个由当时政府派出的赴欧美宣传、募捐并有重大贡献的画家;中国第一个进入美国白宫的画家;中国第一个获得美国佛丹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殊荣的画家……

张善子是抗战美术的一面旗帜。”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名家书画院执行院长王迅说。

1937年8月,本匹夫救忘之志,以正气号召国人,张善子挥笔创作了抗战史诗画卷《正气歌像传》。在画卷中,张善子以中国历代的忠孝圣贤和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选题,共绘13幅,文天祥为首页。

正气歌像传》由武汉战争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鼓舞了无数战士的士气,影响至深。

2014年8月,《张善子张大千先生昆仲抗战图片展》在美国开展。一位老兵在以文天祥为主角的画像面前停留了许久,热泪盈眶,因为这幅画作让他想起了自己抗战时的峥嵘岁月。

相隔几十年后,张善子的画作尚能如此震撼人心,正是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画作《中国,怒吼了》中,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把富士山踏在脚下,仰天而啸。寓意很清楚——拿破仑把中国比喻为睡狮,张善子却用画笔告诉世人,面对破碎的山河,睡狮醒了!中国怒吼了!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的喜讯传来后,张善子又异常兴奋,创作了《双马齐驱》图。

其实,张善子从青年时代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24岁的张善子追随其中,与廖仲恺、何香凝、宋庆龄、于右任、张群、许世英、张治中等人成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张善子一直都在用画笔表达对祖国的深情。1939年12月,张善子带着自己和张大千的180多件作品,取道越南,前往法国举办画展募捐;次年4月到美国,他先后在纽约、芝加哥、费城、旧金山、波士顿等地举办画展,深入到各地大学和群众团体进行演讲,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呼吁世界人民制止日本侵略,支持中国的抗战。募捐所得的20多万美元,全部汇给了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支持抗战。

找墓

时光流逝,大师远去,但他的精神不灭,人们对他的缅怀需要有一处物化的呈现。

正是如此,当第一次在歌乐山上见到张善子墓时,汪毅的心里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2012年,沙坪坝区文管所、汪毅和张家后人的又一次寻墓。一棵棵高大的松树、香樟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被、杂乱无章的落叶封锁着道路,扒开一簇簇的巴茅草,汪毅看到了孤零零的张善子墓,坟头倾斜,杂草丛生,墓冢开裂,汪毅顿时红了眼睛。

他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抗战时期,作为画家,他为中华民族做了很多事,他的精神是可嘉的,应该被后人记住、善待。”汪毅说。

据张善子的外孙晏良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发大水,山坡的地形发生了变化,张善子墓竟找不到了。期间,家人们根据记忆中的位置,寻找过好几回,都没有找到。最后,张家人求助于政府,在沙坪坝区旅游局的协作支持下,歌乐山森林公园职工陈昌云在松林坡的丛林里来来回回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了张善子墓。

我也不记得在山里摔了多少次,反正每次都是披荆斩棘。”陈昌云说,找墓的那几天是5月,虽有树木遮阴,但从土里散发的热气还是让人受不了,衣服随时都是湿的。

连续找了好几天,墓都不见踪影。直到有天下午,陈昌云在松林坡半山腰的一片山林里,看到了一个坟头。“远远地看和普通坟头一样,但走进一看,墓碑上有字,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了,但还是可以分辨得出墓碑上的字——‘先仲兄张善子先生之墓’。”陈昌云说,当自己念出这几个字时,心中感慨万千。一方面是没白找,另一方面是大师爱国故事,让他心里一热。

抢修

张善子墓找到了!这,让不少人十分激动。

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李波说:“张善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被大家歌颂。他不仅是张家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

李波表示,在抗战时期,有一大批以张善子为代表的文人用自己的笔墨为抗战摇旗呐喊,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赞可叹,他们的血脉、他们的精神需要传承,就需要张善子墓这样的精神地标。

2014年,沙坪坝区文化委召开了张善子墓保护修缮专家座谈会。在市、区政协、统战部、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无数次的现场勘测,抢修方案终于拟定。

但,抢修之路并不顺畅。

张善子墓位于歌乐山半山腰上,公路无法抵达,抢修的第一步就是修路。如何修也是一个问题,从山下架桥修路、从山腰绕道修路,好几个方案都行不通,这让施工方有些焦虑。

那天,施工方负责人冉光敬埋头往山上爬,也不分东南西北,幸运的是,一出林子,他发现自己正站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停车场。“今后人们来瞻仰大师,可以很方便地停车,然后再顺着山路下坡,我一直觉得,这条路是大师的指引。”冉光敬说。

祭祀先人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重庆历史文化名人墓很多,不少墓都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他们曾在历史的洪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保护名人墓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传承他们的精神。”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白九江说。

路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张善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李波说,沙坪坝区文化委计划将张善子墓作为沙坪坝区的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打造张善子美术馆,进一步丰富沙坪坝区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沙坪坝区乃至整个重庆的人文品质,以告慰张善子老先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熊明拍摄和翻拍。

重庆日报记者 王琼

原标题:人文巴渝 | “”归歌乐 寻找张善子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