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军:突出青年主体地位 将改革进行到底
张继军(左)在接受采访。 团市委供图
深化改革系列访谈⑨
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随后,重庆被确定为群团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先行启动了群团改革试点工作。
深化群团改革,如何健全共青团组织体系,以系统改革实现整体性发展?如何创新共青团工作方法,让青年更加喜欢参与团的工作?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党组书记张继军。
重庆日报:群团改革明确提出要“强三性、去四化”,这些改革措施团组织是如何落实的?
张继军:在健全共青团组织体系方面,我们做到了“三个转变”,实现机构设置由“叠床架屋”向“精简高效”转变;组织架构由“头重脚轻”向“纵横交织”转变;团员发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力构建“小机关、大网络、强基层、全覆盖”的共青团组织体系。比如通过改革,团市委机关部门精简为7个,团市委常委、委员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也大幅增加。
在创新共青团工作方法方面,我们做到了“三个适应”:适应青年的兴趣和青年小众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适应网络发展新技术;适应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变化。现在团组织的工作坚持问需于青年、问计于青年,按照青年的意愿来开展。举个例子,在今年举行的第36届校园之春活动中,我们就向全市在校大学生征求意见,通过网上投票,最终确定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辩论赛、校园职场挑战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是青年自己选出来的,他们也愿意参加,这提高了团组织活动的影响力。
在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我们做到了“三个强化”,强化资源整合、强化阵地建设、强化服务效能,努力提高共青团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青少年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重庆日报:深入推进群团工作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纠偏差、补短板、解难题,现在团组织需要弥补哪些工作短板呢?
张继军:改革最重要是坚持问题导向,因为有问题,所以要改革。在补短板方面,我们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对团干部加强了培训。比如上半年,团市委开展了63期培训班,培训团干部2.3万余人,帮助团干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此外,还开展了团支书岗位实践能力“大比武”活动,参加人数达到4.7万人。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近年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大量青年在其中聚集,团组织怎么服务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工作、组织的覆盖面。上半年全市新建了754个“两新”团组织,这些团组织正在发挥作用,将服务送到“两新组织”的青年中去。
为了能给青年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加大了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据统计,今年团市委投入了857万元,购买了70余个组织的17项服务,比如四点半课堂、幸福大讲堂、阳光助残等等,通过社会组织,更专业地去服务青少年。
重庆日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如何把共青团改革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呢?
张继军:我认为当代青年有4个时代特征:网络依赖、国际视野、高度自信和多元化。而现如今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网络依赖。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第一,团市委建立起了青少年新媒体中心,加快构建“共青团+互联网”的工作格局。第二,加强了队伍建设,建立市区两级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以及重庆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第三,强化了工作的互联网思维。因为现在绝大部分青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网上,所以我们要引导好青年,就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我们很多工作,都充分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比如今年儿童节,我们举办了“童心向党”2017重庆市少年儿童庆“六一”网络晚会,这个晚会是通过网络进行直播的。活动播出以后,点击量突破了110万人次,受众人数远远超过传统传播方式,影响范围也更广。今年以来,重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已经推出6篇10万+的原创文章,以及微视频、小游戏等文化产品。
重庆日报:下一步,共青团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张继军:下一步,我们将在3个“着力促进”上下功夫,努力达到“既改得早,又改得好”的目标。一是着力促进机制建设,探索深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机制、“政策有机衔接、资源合理保障”联动机制、“以青年为中心、让青年当主角”服务机制、“以效果为导向、让群众说了算”评价机制,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共青团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着力促进功能完善,探索强化凝聚青年功能、服务大局功能、当好桥梁功能,自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抢险救灾、志愿服务等工作,为共青团改革注入强劲动力。三是着力促进实效提升,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党政的认同感、共青团在社会的存在感,为共青团改革汇聚磅礴力量。
编辑: 李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