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乡村旅游+特色农业 “两条腿”走出脱贫路

22.10.2016  15:35

  80多年前,贺龙、关向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攻克彭水县城,为转战川鄂边区打下坚实基础。80年后的今天,彭水人发扬红军精神,发奋图强,走出了一条条脱贫新路径。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深入了解近年来彭水人积极进取、发展产业增收的历程。

  见证红军本色的一张留言条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村民黄堂远家的院子里,正房木质大门上是一张复原版“红军留言条”:“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木架瓦房是一座三合院,中间为正房、两边是厢房,屋梁上雕龙刻凤,斑驳的图案诉不尽岁月沧桑。

  82岁的黄堂远和记者说起了当年他父亲黄学珍与红军“交往”的故事: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冒雨攻打彭水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21军第13旅1个营,俘敌400余人。在占领县城后,红军进入苗汉杂居的黄家坝地区(现黄家镇)。那时,村民听信当地反动政府的宣传,对红军心存误解。

  红军进村时,黄学珍和其他村民一样,举家躲进了屋后大山中。

  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走进黄学珍家中,生火做饭,临走时留下6升黄豆作为补偿,并在堂屋门上贴了张字条以示感谢。黄学珍回家后发现了这张字条,再一看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屋里屋外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原来,红军是咱老百姓的自己人啊!

  粘贴在门上的留言条难以取下,但黄学珍还是决心设法将它保留下来。为了避免字条被国民党官兵发现,他买来一张门神画贴在门板上,将纸条盖住。每逢过年,他都要小心翼翼地揭下旧的门神画,换上一张新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张字条被保存下来。解放后,带有字条的门板被黄学珍主动锯下交到涪陵军分区,后经成都军区展览办公室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去年,黄家镇政府投入40余万元,对黄家这座三合院进行了保护、修缮,初步形成以此为中心的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红色旅游景点。

  阿依河畔的一家采摘体验园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记者来到距离黄家镇不远的彭水县绍兴街道阿依河社区。这两年,当地依托阿依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一家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采摘体验园。

  采摘园老板汪明刚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彭水人。过去,汪明刚一直在北京打工,前几年彭水县推出相关政策“引凤还巢”后,他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碧绿的阿依河发源于贵州省务川县分水乡,是彭水著名景点。其美景让汪明刚为之动容,“我考察了全县许多地方,最终看好阿依河的旅游发展潜力。”于是从2013年起,他陆续投入180多万元,在这里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草莓等,逐渐建起了一个现代农业采摘体验园。

  汪明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他种植的100亩葡萄首次挂果,总产量有3万多斤,游客前来体验园采摘,每斤按30元收费,总收入近100万元;除去各种成本,纯收入有60多万元。

  汪明刚的农业采摘体验园,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户增收。

  42岁的王安田是阿依河社区的贫困户,妻子常年患病,小儿子正在读初中。过去,社区没有支柱产业,王安田靠种植玉米、土豆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

  今年初,王安田将自家5亩土地流转给汪明刚,每年能获得2000元土地流转费。平日里,王安田还在体验园打工,每天的工钱就有70元。

  作为精准扶贫对象,他还获得了以街道名义担保、由银行发放的5万元无息贷款,以此入股汪明刚的采摘体验园。“初步预计,今年底我能从采摘体验园获得5000元分红。加上打工收入和土地出租所得,全年收入比较可观。” 王安田说。

  据统计,在汪明刚的采摘体验园带动下,当地共有50余农户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

  多管齐下促各乡镇村民增收

  除了乡村旅游,彭水县还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帮助各乡镇村民增收。

  在彭水县三义乡莲花村,贫困户王胜于一边将红薯搬上三轮车,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他一共种了5亩高淀粉红薯,按照0.45元一斤的订单价出售,差不多能收入1万元,年底脱贫完全没问题。

  莲花村只是彭水县发展红薯产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该县已在多个贫困村建成集红薯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彭水地处我市东南部,是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重要板块,贫困程度深。”彭水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彭水农业产业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导致农村发展支撑不足,农民稳定增收乏力。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该县设立了1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产业发展担保基金,破解贫困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同时,该县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完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提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

  该县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对贫困村的水、电、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全县新建通畅公路750公里、通达公路1664公里,基本解决了贫困村交通不便的难题;同时协调电力、水利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解决了贫困村水电和移动网络问题,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去年以来,彭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据统计,短短一年时间里,该县贫困村从115个减少至55个,贫困人口从99123人减少至56807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1%。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