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那一天 全景还原“七七事变”

08.07.2015  18:01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是北京档案馆珍藏的《卢沟桥歌》词曲,作于78年之前“七七事变”之后。78年过去了,这首歌中透出的悲壮与豪迈,仍让人动容。

  1937年7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历史奔流至此,瞬间迅猛改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为惨烈的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赢得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由此开始。

  挑起事端

  站在今天的北京宛平城墙下,仍能看到78年前的弹孔。家住卢沟桥畔85岁的郑福来老人回忆,“七七”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被枪炮声惊醒,翌日早上一枚炮弹在自家北房西侧爆炸,小伙伴四春子被炸死。

  史料记载:7月7日上午,日军到卢沟桥以北地区进行演习。下午,日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由丰台兵营开到龙王庙,声称进行夜间演习。

  “龙王庙位于宛平城西北,距离仅有千米,而且龙王庙内有中国军队驻扎,日军在此夜间演习,显然另有企图。”平西抗战研究者张东升说。而清水节郎在他当天的日记中这么写道:“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没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宛平的城墙和附近不时移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日本人打破了这个寂静的夜晚。19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点40分,在宛平城东北日军演习方向响起了一阵枪声。随后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硬说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遂包围宛平县城。

  午夜12时,日方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就“日本兵失踪事件”提出交涉,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踪士兵。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得纯拒绝日方的进城要求,但为了协商解决问题,告知日方“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还”。

  据时任宛平县长王冷斋的《卢沟桥事变始末》等史料记载,秦得纯随即要求驻守宛平的部队严密戒备,随时准备应战,并指示王冷斋“迅即查明,以便处理”。经查明,中国军队并无开枪之事,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兵的踪迹。

  事实上,日军所谓“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归队了。当年中日关系舞台上的活跃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忆录《上海时代》中“卢沟桥畔的枪声”一节如是记述:“这个新兵担任传令兵,在离队解手返回时,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误了归队时间。”“七七事变”关键人物之一、日军第八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也坦承:当时已接到士兵归队的报告。

  日军在进城彻查被拒绝后,立即开枪示威,并向城内发射炮弹。潜伏在铁路东侧的日军轻重机枪及山炮一齐向宛平城开火,中国守军被迫还击。

  奋起反击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出乎日军意料。29军抱定与城、桥共存亡的决心,在宛平城居民的协助下,把城东门堵紧,城西门只留下一条缝隙供人出入。29军的大刀队,继长城抗战后,又一次让日本人魂飞魄散。为拖延时间,日军诡计百出,一再提出谈判,又不断撕毁协议。

  7月8日凌晨2时,日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兵力配置,部队集结在卢沟桥火车站西南方,随时准备开战。凌晨2时3分,日军占领了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点沙岗。

      选稿编辑:张应梅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1NTA3NQ==&mid=210604885&idx=1&sn=e925181d50873baf957567855b87326d&scene=1#rd ]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