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张自忠葬重庆北碚梅花山始末 张治中亲写唁电

19.06.2017  09:11

张自忠 

         

张治中

提起张治中和张自忠,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容易将其混淆,甚至误以为是一个人。实际上,他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不同寻常的两个人物,一位是和平将军,一位是抗日名将。研究其历史就会发现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不仅姓氏相同,名字相近,而且都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自忠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为国捐躯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都带兵打过仗,都担任过军校校长,都有出任国民政府省主席等从政经历,都坚决主张联共抗日,都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没与共产党打过仗的人,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场。

身世投军皆不同,二将战场曾兵戎

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唐园村一个官府家庭,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五。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正为生计奔波的张治中到上海报名参加学生军。此时,家境较好的张自忠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洪流。1916年张治中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张自忠毅然投笔从戎,到北洋陆军当兵。两年后张治中毕业分配到北洋陆军见习,张自忠则投奔到张治中老乡--冯玉祥麾下。随后两人分别在蒋介石和冯玉祥的部队崭露头角,一路扶摇直上。数年后,张治中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张自忠则成了冯玉祥的一名猛将。

1930年初,蒋介石借裁军整编之机,扩充嫡系,不断招兵买马,而对非嫡系部队大力裁减、克扣军饷,削弱其实力。这种做法引起了冯、阎、桂各派的强烈不满。他们于是组成反蒋联军,武力倒蒋,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因为张治中属中央军,张自忠是西北军,结果鬼使神差,这两位将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军阀开战时,张治中刚从教育长御任,任中央军教导2师师长,张自忠任西北军第6师师长。教导2师是蒋介石聘请德国军事顾问精心训练出来的"近卫师",编制整齐,拥有当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装备。第6师在张自忠的带领下,训练有素,战斗力居西北军之首。5月中旬,张治中按蒋介石"讨逆"命令率教导2师沿津浦路北上,张自忠则根据冯玉祥旨意率第6师南下。

6月中旬,两支精锐之旅在河南陈留、泰康一带相遇,随即展开激烈的对攻战。张自忠针对对手装备精良的特点,指挥第6师突然猛烈的攻击,与教导2师展开近战,发挥刺刀、手榴弹的威力,使对方重兵器无法发挥作用。经反复拼杀,多次击退张治中师的进攻。作战中,张自忠勇猛果断,指挥若定。参谋长张克侠说:"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迫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怡然。"蒋军其他各部也因不善白刃格斗,伤亡惨重,纷纷溃退,张治中奉命担任掩护。张自忠指挥第6师乘胜追杀,再歼其一部,教导2师元气大伤。

虽然张自忠大败张治中,但各路诸侯心怀异志,反蒋联军最终败北,西北军将领纷纷投靠蒋介石,张自忠也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当他听说冯玉祥已北渡,即带领第6师渡河北上。就在这时,蒋介石派飞机给他空投委任状,任命他为第23路军总指挥,张自忠坚决拒绝。他对部下说:"我们做军人的,很要紧的就是忠诚。现在西北军失败了,很多人背叛了冯先生,但我张自忠不会这样做。"第六师随即渡河北上,进入蒋军尚未控制的山西省。

1931年1月16日,西北军残部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3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接受宋哲元的邀请,出任38师师长。同年6月,南京政府开始整编全国陆军,第3军改番号为第29军,张自忠才被蒋介石收编。

和平将军善治学,抗日名将喜带兵

张治中和张自忠都带兵打过仗,也办过教育,均有称道的军旅生涯。然而对张治中来说,办教育比带兵更具有吸引力。张自治则刚好相反,尽管他也曾担任过军官学校校长,但他喜欢带兵,长于带兵,在抗战中多次重创日军,成为妇孺皆知的抗日名将、"活关公"。

1923年,张治中到桂军军官学校任大队长,负责训练和教育。虽然是第一次在军校工作,但几个月下来,学员就训得军容整齐,精神抖擞,令桂军军官刮目相看。蒋介石当时正任黄埔军校校长,从同学口中得知张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于是决定挖他到黄埔来。1924年12月,张治中被蒋介石调到黄埔军校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附,代理总队长。他一进黄埔就时来运转,当时一般的人进黄埔能定上尉就很不错了,而张治中却定为上校,足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随后半年他从蒋介石这位校长手中接过的要职达8个之多,一时间成了黄埔军校最令人眼红的人。

1927年张治中兼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从1928年秋到1937年春整整十年间,张治中一直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期间虽五次带兵上战场,却一次也没有同共产党交手,每次任务完成就回校。有人称赞说:"这真不愧是模范军人,打仗的时候就'得令',打完了仗就'交令',假使中国军人都如此,那还有什么问题。"任教育长的十年中,张治中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使中央军官学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设备和人才济济的教育机构,不仅为国民党输送了大批指挥军官,也为共产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指挥人才。

与张治中办教育的辉煌经历相比,张自忠办学经历逊色得多。他只在1927年担任过一年的西北军官学校校长。任校长期间,他聘请优秀教员讲授战史、战略战术知识,培养了许多干部。较之办学,张自忠带兵打仗更富有传奇色彩。

张自忠长年跟随冯玉祥将军,深受其影响,以长于带兵而著称。北伐战争期间,他不曾率兵上前张,主要是训练部队。在精神激励上,张自忠注重教育官兵了解中国受侵略的历史,增强爱国之心。在军事训练上,他注重耐苦精神和意志的锻炼,以及体力和技术的提高,训练时特别强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三伏盛夏,官兵每天要着内外两层衣裤,衣冠整齐地在酷暑中操练4个小时;三九寒冬,官兵却只穿夏天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操练,而且张自忠亲自带领部队赤足行军,往返数十里。如果部下有人违反军纪,他就毫不留情,高声斥骂,予以严惩。由于训练严格,铁面无私,人送绰号"张扒皮"。尽管如此,张自忠严于律己,生活中对部下极为爱护。平时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大锅饭,推一样的光头,并且一样参加劳动,深得部属爱戴,在士兵中威望颇高。甚至西北军有些部队纪律松弛、难以调理时,张自忠就被临时调动整饬,只要听说张自忠到了,部队面貌立马好转。由于张自忠身先士卒,带兵有方,他的部队考试成绩常为军中第一。1920年他任学兵连长时,连队就被评为"模范连";1928年他带的25师被誉为西北军的"模范师"。

张自忠前线阵亡张治中亲写唁电

被蒋介石收编后,张自忠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任29军前敌总指挥,在喜峰口一带大挫日军。1935年张自忠任察哈尔省主席,开始了历时两年的从政生涯。次年5月,张自忠任天津市长,7月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天津沦陷以后,张自忠潜回南京,回到军队。这时,张治中也交出了中央军校教育长的职务,初涉政坛,出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

1937年11月,张自忠任59军军长。次年年初他率部在临沂茶叶山与日军血战八昼夜之久,大败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4月任27军团军团长兼59军军长,参加武汉保卫战,阻击日军12天之久;10月出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加陆军上将衔。1939年随枣会战,他两次亲率部队截击日军。这段时间是张自忠将军的黄金时刻,他屡次重创日军,威名远扬,以至许多军校毕业生宁愿到他麾下当一名排长也不愿到一般部队去当连长。

在张自忠转战南北之际,张治中干了两年的湖南省主席后也回到军中,就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执掌蒋介石的军事处置大权。在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张治中小心翼翼,从来不敢离开半步,特别是战事紧张时他时刻保持在位,以防意外发生,张自忠殉国后张治中代蒋亲写唁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940年4月,日军向湖北进犯,这时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不必亲自出征,但张自忠不顾众人劝阻,亲率主力由宜城北上,过汉水截击日军。与日军遭遇后血战九昼夜,追击时不慎陷入敌人包围之中。5月16日,张自忠率部退至宜城南瓜店。在激烈炮火中,张自忠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最后壮烈牺牲,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          张自忠牺牲后,前线电话旋即打到侍从室,刚好是张治中接的电话。闻此噩耗,张治中一下呆了!因张自忠是集团军总司令,他的阵亡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使军心动摇。为争取时间,他立即代蒋介石写了一个电报,以稳军心。

"闯副总司令仰之兄:#密。顷悉荩忱总司令亲临前线督战,壮烈阵亡,噩耗传来,痛悼万分!顾荩枕忠贞英勇,牺牲成仁,本其素志,光荣一死,炳耀千秋!惟在此抗中途,将星忽殒,使国家遽失长城,损失过大,其何以堪?此中追念素所信赖爱护之袍泽,不禁悲痛无己者也!……"

慰问电文写好后,张治中立即把它送给蒋介石。蒋介石看了看电文,略作修改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发了出去。因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战死沙场军衔最高的指挥官,国民党十分重视对后事的处理。直到一个多月后,国民政府才在七七事变的纪念日这个特殊日子公布了张自忠壮烈殉国的消息。11月16日,其灵柩运送到重庆北碚梅花山,蒋介石亲自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两将军力主联共,毛泽东高度称赞

国难当头,张治中和张自忠都坚决主张"联共抗日",且都与日军交过手。虽然他们参加过军阀混战,但是却从未与共产党打过仗,这在国民党将领中极为罕见,实属难能可贵。

张自忠殉国后,延安《新中华报》于8月6日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高度评价他的抗战功勋。1940年8月15日下午,延安为张自忠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和"为国捐躯"的挽词。朱德、彭德怀联名题词:"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死;打到鸭绿江,建设新中国,责在朝野团结图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拨出专款对张自忠在四川、湖北的衣冠冢重新修缮。1982年4月16日,国务院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向其家人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张治中将军则是国民党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人称"和平将军"。早在黄埔军校时,他就为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而努力,成为黄埔军校的"红色教官",其思想左倾,言论激烈,以致引起蒋介石的怀疑。

初入黄埔不久,在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下,张治中想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向周恩来提出了申请。不过由于国共合作有约,共产党不吸收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入党,使张治中的政治愿望落空。虽然做不成共产党员,张治中一生坚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蒋介石十年"剿共",正是张治中十年黄埔执教,因此巧妙避开了这一历史悲剧。从1942年开始参与国共两党的历次和谈,他不顾国民党内部责难,始终不渝地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1962年春节前夕,周恩来邀请张治中(左一)、傅作义(左三)、屈武(左四)商谈对台湾工作问题,这是会后的合影

1945年重庆谈判,为了保证中共领导人的安全,张治中三到延安,负责接送毛主席。谈判期间,为方便中共领导人谈判,他将自己的寓所腾出供毛泽东居住。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张治中三次上书蒋介石要求妥善处理同共产党的关系,以致老蒋气急败坏地称他为"共产党的代表"。

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张治中毅然同国民党决裂,并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他受毛泽东委托致电新疆的军政要人,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解放后,张治中出任前四届政协委员、两届人大常委、三届人大副委员长、历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对我党的建设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均被毛泽东采纳。对于这样一位挚友,毛泽东说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这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他是国民党级别最高“叛徒” 投奔中共成副国级领导人

核心提要 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作为蒋介石自嫡系亲近,和平代表团团长的张治中,选择留在北京,成为当时国民党“叛变”的最高级别官员之一。在大陆他还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而他的这个抉择也像一个历史谜团,多年间一直被人们揣测及探寻。

凤凰卫视6月13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49年4月20日,身在北平的和平代表团团长张治中,接到国民党政府电令,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共和谈宣告破裂。这一天,身在南京的张治中家人接到蒋经国的通知,命他们即刻身往上海。

张治中作为蒋介石嫡系投奔中共 原因至今成谜

张素久:本来我父亲还不走,等我父亲,可是后来蒋纬国说,这个南京要失守了,不是大军要渡江了吗,而且跟我母亲说,和平代表团不回南京了,和平代表团要回上海,当然我母亲就坐他那架飞机回上海了。

解说:张素久,张治中最小的女儿,那一年才14岁的她跟随母亲搭乘蒋纬国的专机飞抵上海。然而,抵沪三天,她却始终没有见到父亲,这天,父亲的好友,中央航空公司主任邓士章突然来到家中与母亲见面,随后一家人又匆匆赶往机场。那时的张素久只知道,她们一家要去北平接父亲。

张素久:我喊他邓伯伯,当时得通过他才行,通过他才能说让那架飞机留下来先别飞,那架飞机是来接和平代表团回去的,就是先别飞,先等我们去,所以邓伯伯是帮了忙。可是整个操作,我估计都是周总理(安排的)。

解说:1949年4月24日,张治中家人乘坐的飞机,从当时的国统区上海起飞,降落在解放区北平。在西郊机场,周恩来亲自陪同张治中接机。

张素久:父亲也挺高兴,看到自己的女儿,看到自己的夫人,那当然也还是很高兴的,有点没想到,可是还是很高兴。

解说 :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作为蒋介石自嫡系亲近,和平代表团团长的张治中,选择留在北京, 成为当时国民党“叛变”的最高级别官员之一。在大陆他还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而他的这个抉择也像一个历史谜团,多年间一直被人们揣测及探寻 ,张素久从抗战时期就和父母住在一起,也由此见证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所经历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国共往事。

张素久:我父亲是很关心孩子,很爱孩子的,虽然他忙得很,我们小时候都是阿姨带的,可是每顿吃饭的时候,要在一起。每次一开始,(父亲)就要先给那个姥姥搛菜,然后再给我妈妈搛菜。

解说:张治中19岁的时候,与同村姑娘洪希厚结为夫妻,在张素久的印象中,父亲和母亲感情深厚,只要不打仗,他们总是在一起。

张素久:我父亲办公,我母亲陪他,她就做针线,那我父亲也觉得很好,有一个伴在那里陪着,可是也不发言,也不乱发言,也不会乱看他的东西。他们是指腹为婚的,那一直厮守这么多年,而且我母亲没有念过书,那时候在农村不识字,就是大字都不识的,而且我父亲很端正很漂亮,可是我母亲也不是很漂亮的,后来不是当了官了嘛,国民党姨太太也很多,那就有人也劝他,就说你要不交个女朋友也行,他说如果我丢弃了我母亲的话,那我就没有脸回去见我的父老乡亲了。

张治中被蒋介石逐步提拔 两人互相信任

解说:张治中字文白,祖籍安徽,黄埔系干将,1924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蒋介石听闻张治中善于用兵,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长,授衔上校。他先是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又在抗战中参与淞沪会战等。

张素久:他完全是个军人,特别注意风纪,特别注意,什么坐着也要特别正,走路也特别正,都是特别正的,都是穿军服,我就记得那时候重庆特别的热,大家都穿短袖衬衫了,可是他还是穿军服,军服是很热的,回来以后全身都汗湿透了,里头的衬衫都湿透了。

解说:对于一手提拔自己的蒋介石,张治中常心怀感恩,在担任其侍从室主任的多年间,张治中一直尽力尽心的为蒋排忧解难,因此还被人笑话,说他是蒋的灶下婢。但张治中曾说,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我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对于这位不时犯上的下属,蒋介石非但不以为忤,反而愈加器重。

张素久:就是整编的几个军队,我父亲管了去打仗,可是打完仗以后父亲就把军队权交出去了。他打完仗就交回去,他不要军队,不搞山头,他不搞独立王国,他要搞是很可以搞的,很多人都欠他,他做了十年军校教育长,那么国民党的所有的官,都是军校出来的,所以老蒋很了解他。知道他不会反他,所以还是很信任他。

解说:张素久曾听父亲说,比起从政打仗,他更愿意当一个教育家,对于自己的早年经历,他总结道,我从政的时间较短,带兵的时间更短,时间最长的还是要算办教育,而且从我的个性看起来,是适宜于办教育,我的兴趣也是侧重在教育方面。

张素久:他是农村出来的嘛,有点钱以后他就在我们老家,就洪家疃办了一个黄麓小学,后来他又有一些钱了,他觉得农村的老师,就乡村教师太少了,所以他又办了一个黄麓师范学校,就是培养小学老师的。所以他觉得中华民族要兴旺,文化很重要。

解说:一心专事军事教育的张治中,逐步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重臣,但张治中一直追随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与蒋的政治态度并不完全一致,1924年张治中与周恩来一见如故,甚至一度申请加入共产党,但因两党有约,中共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而未能如愿。时值国共合作肇始,军校中左右两派斗争激烈,作为国民党要员的张治中,因言辞激进,思想左倾,而被右派视为红色教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此后十年间,张治中一直周旋于国共之间,试图促成和谈。他既不愿站在国民党立场反共,也不愿站在共产党立场反蒋。内心无法纠结, 为了不参与剿共,张治中自请担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一职,一干就是十年,也由此成了国军将领中唯一没和共产党打过仗的和平将军。

张治中和中共关系非同一般 重庆谈判周恩来对他提特殊要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随着中共影响力日益扩大,权衡时局的利弊后,蒋介石发起了和平攻势,他三电毛泽东,邀他前往重庆谈判,此时张治中也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乘专机去延安,迎接毛泽东一行。到达重庆后,面对蒋介石安排的住处,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要求。

张素久:周总理就跟我父亲说,是不是能够住你家,我父亲当时也很惊讶,也没想到,周总理这么一说,那我父亲当然说好了,我父母就搬走了,就把整个小楼留给毛主席在那里吃饭什么的,周总理是很细致的想到这些,好像说对我父亲的信任,在我们家住不会有什么窃听。

解说:当时11岁的张素久和哥哥张一纯正在附近读书,所以并未搬出家中。张素久也因此见到了一位在家中待了40多天的特殊客人毛泽东。

张素久:有一次我在院子里,他正好送客人出来,还跑来很快我握握手,他握手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手好大,我觉得他很和蔼,很好,个子很高。我们家的张立钧参谋,副官、秘书就指派他们详细地了解毛主席的生活习惯,在延安抽什么烟,坐什么椅子,睡什么床,吃什么饭,反正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了解)。

解说:毛泽东的到来也令桂园附近的空气高度紧张,据工作人员说,一些国民党特务潜伏桂园附近,有的化装成小贩,有的打扮成人力车夫,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张治中抽调了自己属下的政治部特务营手枪排进驻桂园。

张素久:既然住在我们那儿,大师傅小师傅这些服务人员都没动,警卫也没想到动,可是周总理又说,这个警卫还是让老蒋来派,派宪兵,就等于老蒋负责警卫了,想到万一有什么事我父亲兜不了。

解说:经过四十天的紧张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承认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次日,在张治中亲自护送下,毛泽东安全回到延安。1946年1月,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来到延安考察,在当晚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对毛泽东说,将来你们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掉写上一句,张治中三到延安,毛泽东笑说,你将来也许还要到延安,张治中说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你们就搬到南京去,延安这地方不会有来的机会了。1946年3月张治中被调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赴命的前一天他在家中再次见到了周恩来夫妇。

张素久:周总理跟邓颖超就到我们家来跟我父亲说就是说,你去新疆了,你看看新疆监狱里头还有我们一些同志,不知道现在情况都怎么样了。

解说:抗战时期,盛世才在新疆执行亲苏政策,中共层先后派出陈云、毛泽民等200多名干部支援,然而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莫斯科形势危急,盛世才认为苏联必败,于是转而投向国民党,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将100多人逮捕入狱。周恩来此次登门,为的正是解救被盛世才关押的共产党人。到了新疆在面见狱中共产党员后,张治中着手开始了营救,为了说服蒋介石释放共产党员,他煞费苦心。

新疆暴乱频出 张治中成救火队员赴新疆稳定人心

张素久:因为(对于)蒋先生来说,新疆那边不是要闹独立什么东西的吗,这是大事情,他不能让新疆闹独立,新疆关在监狱里的这些共产党的人,比较起来还是个小事情,所以不要新疆闹独立,也只好靠我父亲去解决,所以我觉得他是从这方面,就一个人让你做什么事,那你的要求也得答应下,那他得靠我父亲新疆的事情。

解说:1944年11月盛世才被蒋介石调离后,新疆伊宁地区发生了革命暴动,消灭了国民党驻军,先后占领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新疆局势大乱,一时失控。蒋介石急派张治中飞往迪化,谋求和平处理问题。当时张素久跟随父亲一同前往,令她惊讶的是,一到新疆父亲竟然办起了舞会。

张素久:开舞会,两百人的大舞会,请他们苏联的人来跳舞、吃饭,反正也搞这些关系,一方面就是说讲一讲中国的,跟他们一方面一个外交的干涉,一方面也拉一点友情,他们都穿着大裙子,苏联人,都跳一跳,还有新疆人也都,舞会嘛大家都跳。

解说:此次新疆事变有不少苏联人参与,并提供武器装备,有意将这块土地分裂出去,而早在赴疆之前,张治中就断言新疆问题不仅是民族问题更是外交问题,他希望苏方能够出面调停。同时当着三区代表,张治中检讨了历代政府对待新疆的政策,并提出各民族都是兄弟,兄弟有事我们自己商量。三区代表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最终国民政府与三区代表签订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条款,新疆局面得以稳定。而在两个多月的电文往返后,蒋介石勉强同意了张治中要求释放共产党的请求。1946年7月八辆大汽车载着131位中共党员回到延安,周恩来后来说,当年释放在新疆的共产党人是文白先生做的一件好事,这在国共关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此时国内形势急遽恶化,6月底国民党已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双十协定》被彻底撕毁,张治中期待的和平再次落空。张素久发现父亲变得越来越沉默,外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张素久:他有这个特点,烦恼的时候就会到一个清静的地方,把脑子清一清什么的,我父亲认为共产党、国民党都是中国人,是大哥二哥问题,是一家子的问题,跟小日本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所以大哥国民党没管好国家,让二哥来管。两党斗争可是牺牲的是老百姓,他想的是老百姓,所以他就觉得两党是否能够谈好,可以一块来建设国家,让国家能够富强起来,人民生活可以改善,在他的一生里头,他看到农村比较贫困,所以他就希望能够这样,就是这种思想带到他这一生里头,不断地和谈。

张治中成国共和谈代表 人生随之改变

解说:1949年4月和谈的机会终于降临,代总统李宗仁决定,派张治中出任代表团长与共产党和谈,张治中明白蒋介石虽已于年初下野,但仍是实权掌控者,为了便于李宗仁放手促进和平,张治中动了劝蒋介石出国的打算,不料被蒋断然拒绝。他说逼我下野可以,要逼我亡命就不行,我可以不做总统,但做个老百姓总可以自由。面对李宗仁的委派,张治中也几经犹豫,想到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和平的一片痴心,他又不禁对和谈燃起了万一的希望,最终决定试一试。临去北平之前,张治中再次前往溪口密会蒋介石,在这最后一次会面里,两人谈了什么,无人知晓。1949年4月1日张治中飞抵北平,经过20多天的艰苦谈判终于形成了《国内和平协定》,但是李宗仁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而张治中的人生也随着谈判破裂彻底改变。

电视剧《北平和谈》片段:

和谈既然破裂了,我们自无继续留在北平的必要,代表团既然是南京政府所派遣,任务结束了,理应回南京复命。

西安事变的时候,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现在不能对不住你了。

解说:和谈破灭后,张治中决定回南京复命,周恩来一方面担心代表团回去后国民党的特务会对他们不利,另一方面认为随着形势的转移,和谈仍存在可能,他极力劝张治中留在北平,张治中矛盾不己。

张素久:他思想斗争挺厉害的,他觉得应该回去,可是这边又觉得已经大势已去了,他也想过这个,也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了,我也不会再是国民党了,也不会是共产党了,当然也不会留下了,甚至我不回台湾,我也可以去苏联去哪里。

解说:最终在与家人团聚后,张治中留在了北平,1949年6月,张治中发表《对时局的声明》一文,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此时已在台北的蒋介石,看到这段文字后,长叹一声,别人背叛了我,犹可说,文白竟然如此。

张治中投共后成高官 多次为两岸关系穿针引线

新政权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对于张治中的生活,周恩来十分照顾,他们在新开路的一处四合院里安了家,并自己盖了栋小楼,除去按照三级行政级别所发的五百元工资外,每个月周恩来还另外补贴张治中五百元,每逢国家重大活动,张家也都在受邀之列。

张素久:那时候在北京春节的时候,都办舞会,连续三天都办舞会,在北京饭店,在人大会堂,在民族文化宫,在这些地方都轮流办,什么“拥军爱民”办一个,什么“拥政爱民”,然后军队又办一个,反正那时候毛主席也跳,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跳,就是国庆节的晚上,在天安门上放烟火,放烟火的外面,因为那个时候都兴跳舞,所以也放音乐,也跳,跟周总理跳得多一些,跳舞的时候,就问问我家里的事情。

周总理整个都是一个非常和蔼的,非常细致的,父亲告诉周总理说,我女儿生孩子了,他就说我来看看,我那个时候还坐月子呢,女儿是包了一个大毛巾,然后系了个带子,结果他还拉了这个带子,他说你这个带子是不是紧了一点,就是这种小事情特别关心。

解说:任命下达后,张治中曾去西北主持过工作,陪同毛泽东四处视察,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远在海峡对岸的故人,自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国共完全终止了官方联系,张治中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通过秘密渠道,为双方穿针引线。

张素久:那时候有一个对台办,周总理是主任,我父亲是副主任什么之类的,一直在做这个海峡两岸的沟通,我父亲觉得还是蛮有信心的,希望能够和平解放这些的,所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一直还有联络,这样,所以他也知道,他那些朋友,包括蒋先生,包括陈诚什么的,他们原来都在大陆,习惯吃大陆的什么东西什么的,他都是通过香港带到台湾去,虽然分开了两个地方,可是还是不断的,在关心那边的人,他还是有一个中国统一的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那些国民党的那些老人,还是能够回来。

张治中文革被抄家怒评:文革比军阀混战还乱

解说:1950年初,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张治中以到广州接返国的女儿为名,乘船去广东番禺小岛,与国民党代表蒋经国、陈诚进行密谈,此后,他一直与蒋介石、陈诚保持通信往来,然而随着文革的到来,双方联络被迫中止,1966年8月起,红卫兵以“除四害”为名,到处展开打、砸、抢,张治中的家也未能幸免。

张素久:我跟父亲一块,陪他从北戴河回来,刚到家,刚到家就红卫兵敲门就进来了,他是顺着敲门的,他也不知道我父亲是谁,他就进来,大声地喊,然后就破四旧,看见瓶子什么的,就跟着砸掉。

解说:张治中质问领头的红卫兵,你们凭什么来抄家?红卫兵指着他说,你是谁?张治中气愤地说,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毛主席,之后红卫兵多次前来查抄,逼着张治中交代“反动历史”,在最艰难的时刻,周恩来特派解放军站岗,张家得以保护起来,虽然躲过一劫,但这动荡失序的现状,令张治中即反感,又不解,他对张一纯说,“文化大革命”比军阀混战还乱。

张素久:我父亲对毛主席非常尊敬,1958年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只请我父亲,跟他视察大江南北,在沿路我父亲看到不管走到哪里,老百姓都特别拥护毛主席,所以我父亲认为人民群众,都特别热爱毛主席,所以他就不太相信,谁会反毛主席,谁会反共产党,所以他就觉得有点不太理解,是否有这个必要,搞这种斗争。

解说:眼看着自己熟识的一大批开国功臣被打倒,张治中忍不住数次给毛泽东写信,但都被周恩来压了下来,当时已从清华毕业,在天津任教的张素久,经常回家看望父亲,然而子女的开导,并没有疏解他心中的郁结,与此同时,他的身体也被苦闷的情绪所吞噬。

在生命的最后3年,张治中每天都会向张一纯打听文革的情况,问谁被打倒了,谁又被抄家了,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身在台湾的长子,知道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

1981年,张素久去了美国,如今已是南加州著名的爱国侨胞领袖,2012年她成立了安徽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致力关爱抗战老兵。

2017年4月,时隔70多年,张素久和当年在新疆被释放的共产党员后代,再次重聚,看到他们,张素久觉得父亲仿佛从未离开。

张素久:他们就喊我父亲恩师,父母的恩师,意思就是说没有张治中将军,我们父母,就是我们上代跟我们这些孩子,肯定都死了,一定是会被国民党在监狱里杀害了,因为留着你们干嘛啊,就肯定杀害了。

原标题:抗战爱国将领张自忠葬重庆北碚梅花山始末 张治中亲写唁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