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足迹①:大山里的小学,放飞着希望

23.04.2019  09:5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8日6时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黄宇 记者 冯司宇)山高路远,千里迢迢。风雨兼程,人民至上。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先乘飞机,再坐火车,又转汽车,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总书记在石柱看的第一个地方是位于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校。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贫困山区的教育能否跟得上?孩子们吃得怎么样?义务教育在这里开展得如何?来到中益乡,总书记看的第一个地方是学校——位于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

时隔一天,24岁的语文老师唐大鹏依旧心潮澎湃,他感觉从心底涌出一股坚定的力量鼓舞着他。和唐大鹏一样,备受鼓舞的还有学校的老师、学生、炊事员,很多人……

中益乡小学周围有碧绿的青山,环境幽雅。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大山里的小学,如今也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

【镜头回放】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调研,同老师同学们亲切交流。师生们给总书记跳起了民族舞蹈——摆手舞。

·看到总书记来了,学生们围拢过来,纷纷问习爷爷好,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交谈,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

·习近平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16日早晨,阳光洒在中益乡小学宽阔干净的水泥操场上。

一幢五层教学楼映衬着碧绿的青山,格外好看。旁边还有两栋修葺中的小楼,一栋是寄宿制学生宿舍,一栋是未来的综合楼。

“叮铃铃——”铃声响了,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操场上,排成整齐的队伍,跳起摆手舞,尽情地舒展着身体。

前一天,就是在孩子们的摆手舞中,总书记来到了大家的身边。

课外活动时间,师生在操场跳起了摆手舞。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当时,我们围成两个圆圈跳舞,跳着跳着,领舞的老师忽然高兴地说,你们看谁来了?我回过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习爷爷!”12岁的王铃欢语气里难掩兴奋与激动,她曾在电视中看到过的面孔,竟然就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慈祥,那么亲切。

当时,王铃欢和同学们高兴极了,纷纷奔向习爷爷,围在习爷爷身边问好。习爷爷伸出手来跟大家一一握手,她也紧紧地握住了习爷爷的手。“很暖和,很有力!”回忆头一天的情形,王铃欢说像做梦一样。

校长谭顺祥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其实总书记进了校门后,站在操场上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们跳舞,还夸孩子们跳得很好。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动作取材于土家人的生活和狩猎的场景,主要表达着土家人热爱生活、勤奋劳动、庆祝丰收的主题。“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有艺术性,又可以锻炼身体,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学校的音乐老师马泽祥说,中益乡小学的孩子课间跳摆手舞已经差不多10年了,从这里毕业的孩子没有不会跳的。

中益乡小学建校于1936年,2001年迁到现址,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要招收华溪村、光明村、龙河村、盐井村辖区范围内的学生。学校有11个教学班,23个老师,119名学生。学校如今正在改扩建,对旧教学楼进行了风貌改造,并新建一栋寄宿制学生宿舍楼、一栋综合楼,预计今年6月完工,投资共750万元。

“我们学校90%以上都是土家族的孩子,有78个贫困孩子,留守儿童56个。住得最远的孩子离校5公里,走山路的话要1个小时。”谭顺祥说,总书记很关心孩子们的住宿,还看了正在建的宿舍楼,新宿舍楼4人一间,共20间,最多可容纳80个孩子住宿。

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所大山里的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室、计算机室、共享科技馆等专门教室。

“以前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现在好了,什么都有了,音乐室里配备了钢琴、二胡、葫芦丝等乐器。”在学校教了三十多年书的马泽祥感慨地说。

音乐室里,6年级的孩子们正跟着马泽祥学唱石柱的经典民族音乐啰儿调:“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郎啰),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岗欧(朗啰)……只要我们(啰儿)多勤快欧(郎啰),不愁吃来郎郎扯(光扯)不愁穿欧(朗啰)。”

——两荤两素一汤,让孩子们变着花样吃

【镜头回放】

·习近平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习近平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

孩子们的营养一直令总书记挂心。早在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

总书记走进中益乡小学食堂时,炊事员焦大翠和陈益淑正在准备孩子们的晚饭。当天,她们做的是牛肉炖萝卜、炒鸭子、炒小白菜、蒸鸡蛋和紫菜蛋汤。

4月16日,炊事员焦大翠和陈益淑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餐。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谭顺祥记得,在厨房,总书记看得尤为仔细,尤其是墙上张贴的营养改餐计划公示、营养食谱公示、食材进货公示等,他都一一细看。在储藏间,总书记还拉开冰箱门,查看了半成品食材。

学校食堂各种记录齐全。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16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现场看到,食堂的操作间、备餐间等整洁明亮,洗肉池、洗菜池等都是分开的,墙上的各种记录齐全,包括食堂财务收支情况、教师陪餐记录等,餐厅可以容纳80人就餐,现在实行错峰就餐,每天有值周老师陪餐。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中益乡小学的每一个小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400元的补贴款。“按照标准,我们根据营养专家推荐的菜谱,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吃好。”谭顺祥说,目前食堂午餐为每餐两荤两素一汤,由县、乡两级定期抽查,确保食品安全。

“我喜欢吃食堂的菜,特别是扣碗。”午餐时,一个叫熊乙南的孩子吃完一碗饭,又添了一碗饭。

——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扎根在贫困山区

【镜头回放】

·35岁的马影翠老师告诉总书记,师范毕业后,她回到母校中益乡小学当老师,今年已经17年了。

·习近平高兴地说,就希望看到更多乡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优秀人才,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要想保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不可或缺。

中益乡小学有23名教师,其中中高级教师15人。5年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现在则是40岁左右。这其中有刚毕业一年的新老师,也有扎根学校几十年的老教师。

石柱有句俗话,叫“谭三千马八百”,这说的是当地人的姓以谭和马居多,马影翠也是土生土长的中益乡人。

马影翠就是从中益乡小学走出去的,最能感受到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我就是从中益乡小学走出去的,毕业后我又回到了这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马影翠很自豪。在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后,她更是激动。“当时,我的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马影翠说。

这是马影翠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18岁时,从重庆市黔江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这只山窝窝飞出的“金凤凰”,又飞回了山窝窝。“我一开始只是想着在家乡工作会比较顺手,我教语文课,又担任班主任,慢慢地,我越来越割舍不下这群孩子,以后我还会继续扎根在这里。”

在马影翠的记忆中,学校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以前的小学在一个破庙里,是特别简陋的砖木结构房子,乒乓球台是用水泥做的。大家需要背米到学校蒸熟,就着家里带的咸菜吃,学校只能提供简单的汤。

家乡的生活好了,但还有很多不足。把家乡建设好,孩子们就是最大的希望。马影翠扎根在家乡的意义也在于此,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学成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43岁的刘代洋是从县城来的一名支教老师,见了总书记后,他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扶贫先扶智,需要他在这里干多久他就干多久。

刘代洋是从县城到中益乡小学校支教的老师。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学校里和刘代洋一样的支教老师还有4名,其中有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刘代洋说,乡村学校的师资还是比较薄弱,比较缺专业老师,尤其是美术、英语等老师。

时隔一天后,24岁的语文老师唐大鹏依旧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向总书记自我介绍时,他十分激动,怕总书记不知道自己的学校长江师范学院在哪,还特意加上了“重庆”二字,随后他又补充道: “我是全科师范生,重庆市政府免除学费培养了我,我特别高兴来到中益。”

课余时间,教师唐大鹏和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唐大鹏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临别前,他还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个小秘密:“我十分幸运,和总书记握了两次手。第二次握手是在总书记准备转身走的时候,他又看了我一眼,向我伸出手,我又一次紧紧地握住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