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天路 构筑重庆人的路与梦

19.06.2017  23:32

山高谷深,崖悬壁峭。

新华网消息,二十多年前的“山城”重庆,那些被大山困在贫穷窝里的村民,抬头看一眼陡壁上的荆棘山路,便轻易打消了对外面世界的幻想。

路“”在崖上,梦“”于心头。走出大山、走向美好生活只是一场开不了口的美梦。

但现在已全然不同。

曾经只能靠一条木梯进出的开州满月乡双坪村、只能沿陡壁向上攀爬出山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巫溪县兰英乡西安村、酉阳县木叶乡学堂村等村庄都有了出山的公路。

这些公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悬崖上的天路”。

在悬崖上修路极其不易,尤其是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毛相林的话说,“这路都是一点一点凿出来的。

路踏在脚下,梦实现于当下。虽然修路不易,但村民们还是咬牙度过了艰难的凿路岁月。这些“天路”,缩短了现实与梦的距离,助村民们抵达了向往的美好生活,并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双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海拔1500米的开州区满月乡,曾因交通闭塞,进出村只能靠沿山修建的一条木梯连结的羊肠小道通行,被称为“木梯上的村庄”。20年前,村民下山,要先穿过崎岖的山间小道直到崖边,再从几十步高的梯子爬下。全程下来,需耗费近3个小时。最糟糕的是,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双坪村都会大雪封山。这4个月,村子几乎变成一座“孤岛”。图为双坪村悬崖“天路”一角,凹凸不平的崖壁诉说着当年村民修路的不易。

20多年前的重庆,像双坪村这样被大山困住的村庄并不鲜见。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巫溪县兰英乡西安村、酉阳县木叶乡学堂村,就是这些村庄的代名词。时光转换到20年后的今天,这些代名词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借“天路”走向美好生活的村子。图为双坪村悬崖上的天路,横向的平坦公路终结了村民爬木梯上下山的纵向危险。

在悬崖上修路极其不易,尤其是在当年生产力水平不高、村民修路工具简陋的情况下。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毛相林的话说,“这路都是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图为今年3月拍摄于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村民修路场景,20年后的今天尚且如此艰难,可想而知20年前村民凿路的艰辛。

图为今年3月拍摄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施工现场。山高谷深,崖悬壁峭,乱石成堆,处处都暗藏着危险。

借助无人机的视角,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修路中隐藏的危险。在大山面前,村民的身躯显得有些渺小,但村民骨子里与大山抗争的血液与力量却不容小觑。重庆这些“悬崖上的天路”无一不是他们与大山抗争、与贫穷较劲、从危险境遇中走出来的结果。

图为巫溪县兰英乡西安村的悬崖公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中,在海拔落差近900米的的崖壁上蜿蜒。

西安村海拔高,盛产药材、山羊、土鸡、烤烟及水果,原来由于道路不通导致运输不畅,村民们种水果、药材的较少,难以形成规模。而这条悬崖公路的修建带动了村里产业发展,也充实了村民们的腰包。这样的例子在重庆的深山沟里不胜枚举。

曾经“”在陡峭崖壁上的山路,成了村民踩在脚下的“天路”;曾经“”在村民心里的美梦,如今正在成为现实。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天路”不仅成为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有些还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图为酉阳县木叶乡学堂村的“天路”,白色的公路如玉带缠绕大山。

图为酉阳县木叶乡学堂村的绕山公路。路踏在脚下,梦实现于当下。虽然修路不易,但村民们还是咬牙度过了艰难的凿路岁月。这些“天路”,缩短了现实与梦的距离,助村民们抵达了向往的美好生活,并正在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原标题:重庆人的路与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