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中生意外发现虫迹化石 比恐龙化石还稀有罕见

18.03.2015  09:31

  ▲万州发现虫迹化石

  山体崩塌,崩出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布满了条纹。上周四,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来到石头的发现地———万州区铁峰乡铁峰山,初步鉴定这些石头是侏罗纪时期的虫在软泥中爬行留下的痕迹,叫虫迹化石。这也是重庆首次发现虫迹化石,专家说,它比恐龙化石还要稀有罕见。

  高中生意外发现化石带

  最初发现这片石头秘密的,是当时万州一中的高中生谢进。万州一中老师易万成介绍,2010年,他担任高一年级数学老师,学生谢进的家就在化石发现地附近,那里原本被树木掩盖,一场意外的山体垮塌,让一大片石头露了出来。

  这片化石带长约2公里、宽约600米、可见高度约30米。谢进发现石头上有奇形怪状的花纹,看起来像课本上所说的化石。他就带了一些石头到学校,请爱好科普的易老师帮忙看看。

  “我一看就很兴奋,这些石头应该是化石。”经过申请,易老师带着学生专门去考察,并把考察结果写成论文,获得了第二十七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和万州区区长奖提名奖。

  10平方米石头上布满条纹

  易万成说,在这片化石带上,同类大小的化石分别集中在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是双壳纲化石。最小一种只有1~3毫米,稍大的长约1厘米、宽半厘米。最大的一种接近手掌大小,有的接近圆形,有的是椭圆形,壳厚达2~3毫米,个别的保存特别完好,可见明显的生长线,估计是被活埋的。

  在化石发现地,还有几块大石,每块大约10多平方米,和一间卧室差不多大小。上面布满条纹,猛一看去,像是交错的老树根。易万成几年来一直搜集相关资料,并在网上求助,咨询专家。在万州区博物馆帮助下,他今年联系上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博士张锋。

  “这是侏罗纪时期的虫迹化石。”上周四,张锋和地质专家到现场查勘,他推断,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虫在软泥中爬行,留下了这一片痕迹,最终固结成岩。张锋介绍,这也是重庆境内首次发现的虫迹化石。

  虫子身份成科学界难题

  是什么虫子留下的爬行痕迹?“这个是科学界的难题。”张锋说,光凭这些虫迹,我们很难判断出具体是什么虫子。只能推断,这些虫子和现在我们常见的蚯蚓一样,是软体类昆虫。

  数百条密密麻麻的虫迹布满了石头表面,这是一条虫子留下的么?“应该不是。”张锋说,这些痕迹可能是几条虫子反复经过留下的,也有可能是一大群虫子从泥沼里经过留下的,时间间隔不会太久,这样才能形成如此大面积的虫迹化石。“或许它们是在去寻找食物的路上留下的痕迹。

  虫迹形成化石

  需要三大条件

  这些虫迹化石,真的像易万成所想的那样具有重大价值么?“它们可比恐龙骨骼化石更为稀有少见。”张锋说,这些化石与恐龙足迹化石一样,属于痕迹化石,它们是史前时期的各类生物在其生活活动过程遗留的各种痕迹和遗物保存下来而成的化石。“痕迹化石能保存下来的极为少见。因为相比恐龙骨骼化石之类的遗迹化石来说,它们的保存条件更为苛刻。

  这些虫子是在湿度、粘度、颗粒度都十分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痕迹,然后有痕迹的泥沙被另外一种成分的泥沙迅速掩埋。这层保存有虫子移动痕迹的泥沙下沉,受地下的高温高压而变成石头,上面的痕迹也就跟着硬化。

  这些虫迹化石形成的条件要求很高。干硬地面上的脚印非常浅,很快会消失。太软的地面上痕迹因为含水量高,流动性较大,很快会被周围的泥沙埋没。只有泥沙的湿度适中时,痕迹才能保留下来。

  而且,它们还要在上亿年的岁月中,没有遭到地质运动(地震)的破坏,才能完整地保存至今。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

  图片由易万成提供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