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慧:看得懂的预算报告才是真正公开 #市两会专题#

26.01.2015  0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参政意识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财政预算,越来越关心预算里面都有什么。但时,问题也来了,就是绝大多数看不懂预算报告,不知里面的一大堆数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数字又是怎么来的。
【数据】
 
      去年,某媒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读预算的时间上,27.1%的受访代表需要5小时以上,16.5%的受访代表需要3~5小时,21.2%的受访代表需要2~3小时,21.2%的受访代表需要1~2小时,14.1%的受访者只需要不超过1小时。
 
      如何才能让代表们读懂预算报告?调查中,54.1%的受访代表希望能获得预算报告的简化版本,50.6%的受访代表建议财政部门官员到小组做说明,43.5%的受访代表提议为《政府预算报告》配备解读材料,21.2%的受访代表希望将预算报告提前交给代表委员。
 
      在公众的期待中,一些地方的预算报告公开了。然而,很多公开的预算账本过于粗线条,账目格式更是五花八门,与公众的期待相差很远。账目公开的目的,是让人看懂后进行监督的,而不是让人一头雾水的。让人看不懂的公开,都是伪公开。
 
      【解析】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预算报告?
 
      》》》一是预算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看懂它。通俗地讲,预算就是财政收支的年度计划,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有收入与支出科目,收入又分线上收入与线下收入,线上收入又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支出又分成了类、款、项、目和经济科目。等等,不一而足。预算的这种专业性影响了我们看的懂、弄的清。
 
      》》》二是预算不够细化是导致我们看不懂它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说外行看不懂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很多内行也看不懂现有的预算报告就不是它的专业性的问题了,而是预算编制还是太粗,还不够细。比如说,从支出来看,目前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还只细分到款一级,对于再往下的具体构成尚未公开。又比如,某个部门的预算,也仅有适用的支出类别,这个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经费分别是多少是没有清楚列示的。等等。

      [你是谁]:我这学计算机的外行看不懂没关系,你总得让学财经、学财会的内行人看懂吧,都看不懂的话,您是研究天书专业的?
 
      [qiuqiu妹]:懂有情可原,但研究财经的教授看不懂,就说明预算报告撰写得有问题。
 
      [等风来]:带着一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心态去行事,预算公开的结果可想而知。
 
      [loplop]:如果加点专业术语、新颖概念多方修饰,试问这种预算公开一般人真的能看懂吗?
 
      [我来看看你]:预算公开必须秉持这样的理念,凡是由财政供养的单位,无论其是什么性质,只要不涉国家机密,都该向纳税人“交实底”。
 
      [观察者]:公众并不希望每笔钱都是不花少花最好,而是希望你仔细地去花每笔钱。
 
      [花儿与少年]:钱要花得值、花得明白。地方预算报告公开,要读懂这份民意。

      ◆ 每年人大代表都要对财政预算进行审议,这也是人代会的一件大事。对于人大代表来说,要想审得清,必须先要看得懂。如果看都看不懂,那么预算审议未免就会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难免陷入“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尴尬状况。
 
      ◆ 既然看不懂预算的原因出来了,审得清预算的路径也就明晰了,那就是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提升财政透明度。只有将财政每一笔收支的具体组成、定额标准、成本构成都全部摊开来,将所有账本而不是一小部分账本都在公众面前晒出来,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审议,就不愁看不懂,就不怕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