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怎成垃圾堆放点?清洁人员称:这就是“惯例”

07.05.2018  06:22

5月5日下午7时许,重庆下起了雨。

路边有一堆沉寂了一天的垃圾,在雨的冲刷下活泛了起来。各色纸屑在小雨中翩翩起舞,随着雨逐渐变大,一些重一点的生活垃圾也随着雨的节奏扭动起来,或在雨的冲击下慢慢化作“春泥”摊开在地上。塑料的、金属的、软的、硬的、大的、小的,各具特色的垃圾发出各自的声音回应着这场雨,组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雨中鸣奏曲”。

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美好,特别是如果这堆占地6平米左右的露天垃圾就在你小区楼下的路上时。

小区、观光夜市内惊现半人高垃圾堆

△“嘉陵三村台湾观光夜市”的牌坊

江北区的嘉陵三村,和观音桥只有一街之隔。从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3号出口出来,走不到500米过了地下通道,迎面就是一个上书“嘉陵三村台湾观光夜市”的牌坊。据嘉陵三村的居民李萍(化名)介绍,这本是个小区,是今年年后搞起了观光夜市。在夜市上的行人,有兴致盎然的游客、有行色匆匆的住户、还有嬉戏打闹的孩子。

从牌坊处往里直走两三百米到一个丁字路口处,一个巨大的垃圾堆赫然出现在记者面前。该路口凌空建有一个观景台,观景台正下方公路上大刺刺停着一辆运送垃圾的货车,生生在路上堵出了一个垃圾堆放点。

在货车尾部,近20个蓝色的垃圾桶在这条车道上围成了一个开口向旁边车道的“L”阵型,一大堆垃圾就这么露天堆积着,填充了“L”围出的空间。记者观察到,这堆垃圾占地6平米左右,有近半人高,成分非常复杂。既有会腐败变质的生活垃圾,也有一些建筑废料。有的垃圾被塑料袋妥善打包,有的则是“散装”堆积。一些黄色的积液已经在地上浸染开来,超出了垃圾堆的范围。一、两米外地上的深色痕迹,标识着这批积液的“前辈”所创造的纪录。

成袋、成背、成桶的垃圾被露天堆积

△观景台的扶手上满是乌黑的泥渍

记者沿阶梯走到观景台上准备观察这辆垃圾运送车的货斗,猛地发现观景台的扶手上满是乌黑的泥渍。这时,一位从阶梯路过的居民顺手将手里的垃圾袋扔了下去,准确的飞入了货车的货斗。

△路上的垃圾堆和垃圾车

随后,记者在这堆垃圾边观察了近两个小时。从下午5点40开始一直到7点30,发现在这里丢弃垃圾的,有周边的商家(餐饮业),有小区居民,有楼栋清洁工,有环卫工。在近两个小时内在这儿丢垃圾的有40余人/次。

所有人似乎都对这个垃圾堆保持着一致的“默契”:在纵容它存在的同时,丢弃垃圾后飞速逃离。除了少数居民会在丢垃圾时瞄准一下,那些没装满的垃圾桶更多的时候是背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字样,尴尬的站在垃圾堆里看着新来的垃圾和自己擦肩而过。垃圾桶上方、观景台外侧挂的横幅也羞红了脸,将自己藏了起来,只露出隐约可见的“文明”、“清洁”字样。

△观景台外侧挂的横幅

除了居民、商家随意丢弃垃圾,记者还看到一些人成背成桶的往地上倾倒垃圾。两名中年男子从6点30到7点30总共在这里倒了4大背篓的垃圾。他们背篓里的垃圾大多是成袋打包的,在将垃圾倒出后,他们又会挑破袋子将垃圾摊开在垃圾堆上挑拣一番,捡走一些瓶瓶罐罐再扬长而去。经过询问,其中一名男子称,自己不是物业工作人员,只是向小区居民收费然后处理他们的生活垃圾。他说自己和同事一直都是这样处理垃圾的。

7点到7点30,记者见识到了“大场面”:满满两个240升容积的垃圾桶先后被拖到这里,然后桶里所有的垃圾都被倾倒在地上,归拢到垃圾堆里。拖着一个桶,着便装的男子对记者的提问稍显不耐,并未回答这些垃圾是从那里被拖过来的。另一位拖桶过来的女子,下身穿着环卫工人的裤子。她承认自己是环卫工人,并表示这里的垃圾是天天清理的(早上1点到5点)。但她也没有说清垃圾的来处,一男一女都是倾倒垃圾后不作停留,飞快地拖着桶离开。

7点过,下起了雨,于是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记者抵近观察,发现在此倾倒的两桶垃圾成分以食物残渣为主。

居民:公路怎成垃圾堆放点?天再热点要生蛆!

虽然,在观察的两个小时里,记者看到很多人选择无视这个垃圾堆、加速通过。但还是有一些居民向记者表露出了对这个垃圾堆的担忧。

李萍对记者说:“以前的工人很尽责,那些垃圾桶都会拿水洗,还要擦干净。但自从开了年换了人,就没以前那么尽责了。就是这么堆着,等晚上夜市过了再处理。

李萍称,这里的垃圾每天只会清理一次。天天清理天天堆,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昨天的垃圾并没有清理”的错觉。

在观察的两个小时里,记者一直在垃圾堆十米范围内活动,垃圾堆发出的恶臭也一直飘散在记者身边。对此,李萍表示很担忧:“现在那上面的蚊虫都已经很多了,天气再热点,怕是可以直接长出蛆哦。

这个垃圾堆的存在,已经明确违反了《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的第五十八条: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标准化收集管理,并逐步实行分类回收,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应当做到日集日清,车辆机具保持容貌整洁,密闭运输,不得暴露、散落、滴漏。

另外一位散步的大妈也对记者说:“这个小区里还是住了些老人、小娃儿。这个垃圾堆对我们的身体肯定有影响。我们转路过这儿都要快走两步,少闻些味道。这明明是公路,怎么就成了垃圾堆放点了呢?

为什么这里会成垃圾堆放点?之前受雇处理居民生活垃圾的男子称这就是“惯例”,而拖垃圾桶来倾倒的一男一女都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就匆匆离去。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余珂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