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投资看重创业者的气场
英飞尼迪集团重庆基金总经理尤启明
英飞尼迪投资的“全息婚礼”项目
重庆晨报记者 李璐 报道
英飞尼迪集团成立于1993年,由以色列最大的家族集团IDB集团发起创立。IDB的来头不小,英飞尼迪重庆基金总经理尤启明说,其最辉煌时期,产值占到整个以色列国家GDP的12%。英飞尼迪成立的初衷就是投资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1993-2003十年间,英飞尼迪的投资主要是在以色列境内,所投企业的最终退出方式大多是登陆了纳斯达克和特拉维夫交易所。当然,英飞尼迪还参与了不少世界500强的并购,“这得益于犹太人朋友圈”,尤启明说。本周记者专访了英飞尼迪重庆基金总经理尤启明,请他讲述了该集团的中国投资策略,以及对中国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从美元到人民币基金
2003年,英飞尼迪借一次两国高层互访的机会,进入中国。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成为其LP,同时因为犹太人希望做合伙制的基金,但是中国的合伙法还未出台,英飞尼迪还领到了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一张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投基金执照,营业执照编号:1号。
2003-2010年,按照尤启明的划分,是英飞尼迪入华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英飞尼迪只有美元基金,投资策略延续其在以色列国内的原则,只投资创新型企业。这段时间里中国的IPO市场很火,但英飞尼迪并没有追逐。
2009年10月底,中国创业板正式推出。英飞尼迪发现企业接受美元投资的积极性降低。而此前数年间,英飞尼迪一直坚持将以色列高新技术带到中国落地,这使得两者之间很快达成共识,建立起了人民币基金。截至目前,英飞尼迪在全国设立了18支人民币基金,重庆是其中之一,于2011年成立。
尤启明把英飞尼迪人民币基金的建立称为第二个阶段,随着短时间内大量基金的成立,这种以地域划分的横向发展模式,很快带来了管理上的压力。英飞尼迪开始纵向发展,即按产业分类设立基金。与航天科工、中国中粮、京东方、延华智能、宗申集团、三胞集团、中国安芯等合作伙伴,在智慧城市和科创园区、现代农业、TMT、医疗卫生/生命科学、安防、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进行投资。
目前英飞尼迪在中国的投资矩阵已经成型。纵向上有产业基金,横向有地域基金。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完整的服务体系,对投资对象来说,不仅是投入资本,还给予更多的服务。比如帮助企业走出去,或者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匹配,引入以色列技术,甚至是列入上市公司并购清单。
创业者的毅力与可塑性很重要
以色列的创新技术世界闻名,但该国的市场非常小,而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恰恰是以色列技术应用与成长的最佳土壤。尤启明说,其中英飞尼迪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晶方科技(603005),从以色列引入技术,在中国发展壮大,最终于2014年登陆上交所,让英飞尼迪获得超高回报,同时也刺激其加大这一模式的中国复制。
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技术类创新项目是英飞尼迪投资比例最多的,模式类创新的也投了很大比例。
2011年尤启明加入英飞尼迪,究其原因是因为个人投资理念契合英飞尼迪的投资理念。尤启明说,英飞尼迪重庆团队有点“超配”,相比其他地方基金3—5个人的规模,他的团队规模达到了10多个人。尤希望以创业的理念进行投资,他认为其团队有这样的自信。同时尤启明说,他们团队只投“新东西”,技术创新或者模式创新。
到底什么才算“新”?尤启明说其有一套评判标准。
在技术创新方面,英飞尼迪因为专注于创新型投资20多年,其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也较丰富。普遍来说,投资人会要求企业有销售数据才好做决策,而英飞尼迪投过几个只有专利的项目,因为其可以匹配团队、市场,加上资源库里的合作伙伴来一起做。“除了对所投企业本身的评价,还要叠加自身资源的评价。”
在模式创新方面,尤启明直言,更看重团队。模式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团队才能推进,有的创业团队想法多执行力不足,尤启明和他的团队还经常培训其如何进行企业管理、更具备企业家精神、如何对外表达、如何激励团队等等。“有的时候一个创业者可能不是能力吸引了投资人,而是毅力与可塑性吸引了投资人。”而尤启明说,其重庆团队中有不少模式创新的实战型人物,都可以服务于创业者。
用以色列思维投资
“我们现在并不希望单纯的投传统企业,即使是传统企业,也会帮助其加入一些新概念进去。”尤启明说,英飞尼迪在重庆的投资仍是以创新型为主。英飞尼迪投资决策的逻辑更多还是来自以色列,“他们能看懂的还是在国外经过证明的东西”,所以投资还是围绕以色列的七大优势产业,如农业、国防通信、TMT、水处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医药等。尤启明说,中国的餐饮行业,英飞尼迪的外方不会投,因为以色列国内的饭店朴素到没有包房。进入中国十来年,还是坚持着以方看得懂的战略投资新兴产业。
英飞尼迪目前在重庆有两支基金,一支投稍微成熟的企业,一支投早期企业。目前已经投了10多家企业。其中有园林、互联网+、数字营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移动互联网、O2O、智能机器人、新型服务业、汽车后服务等行业。
尤启明说,实际上有的时候投资具备连续性,也可能误打误撞就完成了一个产业链的布局。他举了汽车后服务的例子,最初是投的一家为整车厂商做互联网化的企业,接下来又投了一家围着4S店做的企业,又投了一家围绕“屌丝”车主做的企业,还投了软硬结合的汽车电子企业,还有一家围绕电动汽车的企业。在完成这些布局之后,英飞尼迪和惠普、汽研院、经信委、包括大足区政府几方共同签约,打造中国汽车云。尤启明说,很多投资机构对汽车后服务市场关注颇多,只是看得多动的少,而英飞尼迪重庆团队则因为此前有了一定积累,反而进入较早。
对话>
投项目前要看创业者的微博微信
重庆晨报:英飞尼迪如何看待在重庆创新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尤启明:首先投资人是站在全国的视野来做事情,我喜欢和创业者谈商业模式,如果不是你的事业太“伟大”,一般不会一上来就评判你的项目能不能投,而是告诉你国内这个行业做得最好的企业是怎么干的,你的模式轻易不要和已经拿到大额资本的强者硬抗,如果你是区域资源型的能守得住,你可以继续干下去,如果没有门槛,外面的竞争可以简单打进来,你可能要换一个思路。比如与本地特色结合,变执行人为创业者,实在不行是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我会深入下去,帮助创业者把模式梳理清楚。
我们所投的企业,在团队帮助下改善了模式,与最初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你们报道过的做“全息婚礼”的米乐高公司,他们的模式以前是做线下执行,哪里有活儿就接。后来我告诉他,做线下执行只是小生意,要做大,就必须更容易复制。后来米乐高将执行部分外包出去,但马上市面上有很多竞争者模仿,我和创始人一起来分析,这个市场上最缺的是什么,客户最关注的又是什么?缺的是3D全息投影的片源,而这个也是客户下单的第一要素,那么用全部力量把片源做好,用互联网+的模式让合作方去赚现场执行的钱,所以米乐高后来就专心做最好的片源。
另外还改造了一个校园物流配送企业的商业模式,他最初怎么做都亏,经过梳理之后,让他做平台,把配送端交给学生。这样把模式改得更轻,用IT系统帮助学生创业,帮助学生招商,让学生去执行,而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壮大。
重庆晨报:现在考察和投资的比例如何?
尤启明:如果得到100个企业信息,20个值得跟进,调研下来,5个值得深入,最终可能投下1—2个。但是我们尊重每一个创业者,我们愿意与每一个创业者一起讨论改造商业模式。
重庆晨报:你们对重庆创业的年轻人,在少走弯路上,有什么建议?
尤启明:如果做传统的生意,可能你努力一点、资源多一点、跑的勤一点,都是可以成功的方式。如果创业者选择做创新的,创业者首先要了解市面上与你的模式类似的项目。要先去调研人家怎么做,现场去体验一下。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拿出来,让市场来改进产品,降低试错成本。有些创业者一直沉浸在产品的完美上,其实消费者只需要能够打动他的一个点。
创业者尽量做一些现金流好的,离市场近的项目。也就是这个东西做出来就可以见到钱。尽量不要想有了几十万用户之后,再来做盈利。
要广泛地和人沟通,然后再执行。团队的打造也很重要。创业者有没有领导气质,也是能否带好团队的关键。
最后,劝创业者一定要制定好详细的分配制度,对团队凝聚力比较有效。
重庆晨报:大家都说,风投不仅是投项目,更重要是投人。你从哪几个方面看创业者是否具备成功素质?
尤启明:第一印象很重要,说悬一点,有没有气场。他的言谈举止,能否在交流时说到点子上。当然,过去的成长经历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职场经验,研究成果等等。也会从朋友圈来获得外围评价,包括创业者的微博微信我们都会挖掘,这些都是可以找到一些评判线索的。比如亲戚朋友说他赌博、借高利贷,这种创业者还是最好放弃吧。
重庆晨报:未来几年,英飞尼迪重庆团队的投资策略是否会有新变化?
尤启明:其实全民创业才刚刚开始,目前重庆团队的工作模式和全民创业是有共鸣的,所以这种创业心态的投资策略,再持续三到五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会继续加大给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力度。以后,等项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可能会在资本运作上增加一些手段。目前我们还是先把内功练好。
重庆晨报:讲讲你自己的经历。
尤启明:我也是一名80后,属于爱折腾的那类人。在大学里攻读计算机专业,读书期间做了一套物流软件,还卖了一笔钱。为此萌发创业冲动,希望把这个软件轻量化,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使用,后来发现技术实力不行,产品功能实现不好,很快把挣的钱亏光。
之后陆续参与过一些互联网创业,读研究生后再转型到风投行业,那段时间的创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不过现在看来,这些经验成为买不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