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五无”支持社会力量办医

20.07.2015  18:05

     今年上半年,全市设置审批社会办医24家、在建82家、执业登记19家,社会资本和市级公立医院合作新办医疗机构2家。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共有民营医院309家、总诊疗392.97万人次,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7.9%、29.36%。我市主要采取“五无”措施,推动社会力量办医迅猛发展。

  一是政策支持无障碍。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力量办医的通知》等文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中,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作为重要内容加以明确。编制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民营医院床位数要占全市总床位数的25%。

  二是开放市场无真空。社会资本申请设置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在全市予以准入,有资质的人员举办个体诊所全面放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富余公立医疗资源改制,与市级医疗机构合作新办医疗服务机构。支持部分企业职工医院改制重组,如重庆东华医院、长寿化工园区医院已成功改制为民营医院,目前内部稳定,经营良好。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医养融合”,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与康复、老年病有关的医疗机构144个。

  三是人才政策无差别。对职称评定实行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身份限制、资历学历职务档次“五个打破”,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享受同样政策待遇。出台文件鼓励二甲以上公立医院的高级职称人员多点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下沉。支持非公立医院的学科建设、临床教学、人才培训。黔江民族医院、爱尔眼科医院、重庆金域医学检验所先后获得重庆市医学科研项目和相应资金支持。医学院校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教学领域实现强强合作,黔江民族医院已成为湖北民族学院教学基地,重庆东华医院成为重庆医药高专学校教学医院等。

  四是简政放权无死角。进一步下放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将4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299张床位以下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99张床位以下的专科医院、民族医院、疗养院和康复医院全部下放区县(自治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同时,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压缩幅度超50%。增设了公示程序,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同时,对我委所有医疗机构行政审批许可实行“接办分离”,由市卫生监督局开设行政审批窗口对外统一办理。将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纳入重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流程、时限进行信息化全程监控。

  五是加强监管无盲区。在全市各级各类民营医院中开展“诚信民营医院”创建活动和等级医院评审。利用校验、专项检查、暗访、等级医院评审等多种方式,加强日常监管。在全市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把民营医疗机构纳入整治范围。今年以来,共出动卫生监督37527户次,监督医疗机构8311户,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106件。持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